• 字體:

閩南薄餅 最早自助餐
( 2011-06-17 )



薄餅又稱潤餅,在閩台地區是廣受歡迎的節日小吃。除端午節外,薄餅也是清明節祭祖不可或缺的食品。

在閩南地區,每年端午節都有吃薄餅的節日食俗。薄餅其實並不薄,是用麵粉烙成的圓狀麵皮,加上事先做熟、切細、輾碎的甜餡料和鹹餡料捲食。親友間常互相贈送品嚐,有些人家還邀客到家中開“品嚐會”,主人泡沏工夫茶或酸梅湯,擺上餅皮、各式餡料,大家邊吃邊聊,堪稱最早的自助餐。

      上世紀五十年代時,三餐能夠填飽肚子是人們的一大奢望。孩子們每當從大人的口中打聽到哪位親戚家過節吃薄餅的確切日子,就禁不住天天渴盼,扳指頭倒計時,尤其是日子臨近更是輾轉反側,只恨夜長。儘管那時的薄餅餡料大多是蔬菜、豆腐、麵茶、食糖和一些雪白的肥肉,但對於肚腸生銹的饑民來說,不啻於嚐到一餐御膳。
     “文革”年代,有些鄉村官員說端午節吃薄餅是“封資修”的東西,禁止村民食用,也因此鬧過一些笑話。有一年端午節,某大隊支部書記一大早就手握長長的話筒,登上大隊部的樓頂,命令社員們不能烙薄餅,一經發現要扣分並寫檢討。有膽大的社員向他理論,說端午節吃薄餅是紀念屈原,這個目不識丁的大隊支書竟不知屈原是誰,回答說:“什麼七元八元的,不能烙就是不能烙。”
      到了中午,支書喊得喉嚨乾渴,肚子也餓了。回到家,喝了一大杯涼開水後,他迫不及待地問老婆:“薄餅放在哪裏?”他老婆若無其事地說:“哪有什麼薄餅,你不是說不讓烙嗎?”支書說:“我喊我的,你烙你的不行嗎?”其實,他老婆和孩子早把薄餅吃到肚裏,有意讓支書嚐嚐沒有薄餅可吃的滋味。
      近年來,當地人的生活水漲船高,端午節吃薄餅的方式、質量和情調也在翻新。薄餅的內容多以肉絲、蛋絲、蝦仁、蟹肉、蘆筍、韭黃等為主。有的講究吃新奇,用海苔、虎棲等海藻野菜為配料,這類餡料在貧困年代是作為果腹之物的,如今返璞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