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QE3離我們有多遠?
( 2011-06-10 )



      人們常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確實沒錯,但我們也不應忽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如果沒有科學的正確的理論做指導,我們的行動將是盲目的,這種實踐的代價也是慘重的,也就不能稱其為真正的實踐。美聯儲第二次量化寬鬆的實踐至今已經接近落幕,但QE2的批評浪潮不絕於耳,這場實踐遠沒有帶來當初所預想的經濟成果,反而令政策執行者更加彷徨。
      最近的資料表明,民間部門就業增長放緩,製造業也在放緩,投資者開始審視股市從去年十月二次量化寬鬆以來30%的攀升是否合理。如果僅僅靠政府提供流動性來支撐市場,早晚有一天,投資者會反詰,下一波托市的資金哪里籌措?
      有鑒於此,股市未能扭轉近日的頹勢,美國指數連續五周收低,較上月創下的反彈以來高點,標準普爾500指數已經下跌了5%,由於市場的正式回調一般都有10%,本輪的市場下挫離教科書式的回調還有距離,因此,投資者恐慌情緒並不高,股市基本在沉悶的氣氛中交易。拖累股市的罪魁禍首是就業資料,美國五月份失業率微升至9.1%,市場預期會增加就業崗位162,000個,而實際增額只有54,000個,令分析師愈加擔心經濟放緩,避險資金紛紛轉戰債市,令債券價格飆升。
      當初,美聯儲的二次量化伊始就遭到眾多質疑。新興經濟體認為美國此舉旨在打壓美元匯率,將其債務貨幣化,以犧牲他國利益來提振本國出口,美國內部反對派,從政客,到經濟學家,甚至美聯儲官員也反對,認為6000億美元的國債購買計劃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借此降低借貸成本,促進經濟增長,但真正實施不僅不會增加就業,反而滋生通脹。
      其實,關於促進就業市場,凱恩斯是這樣認為的,就業量是由企業家所決定的,而企業家的決定取決於利潤最大化,那麼,利潤最大化的就業數量又被總需求決定,即企業家對雇傭多少員工的決定取決於對總需求的預期。什麼來決定總需求呢?人們的消費傾向,當消費增加時,總需求則向上。當消費不足時,就需要政府的投資帶動民間的投資來彌補,使得總需求繼續上升,讓企業家對總需求的預期增加,從而改善就業市場。
      現實情況是,政府雖然減低利息,提供更多的信用和流動性,可是這些資金都流向哪里了呢?是否像政府希望的那樣促進了消費呢?其實,不用調查就知道答案了,大部分資金流向股市、黃金石油等風險資產,這些地方都火了,但是企業家並沒有迎來預期的發展和壯大的機會,即使進入生產領域的資金也被用來更新設備加強自動化程度,而非雇傭更多人手,因此失業率高企是不足為奇的。
      隨二次量化進入尾聲,就業市場果然像專家擔心的那樣沒有明顯改善,經濟放緩的憂慮使得第三次量化寬鬆QE3的風聲漸起。雖然面臨的政治壓力實在巨大,但是,有鑒於伯南克兩次量化以來的表現,以及其不顧美聯儲負債情況繼續印鈔的事實看,我們很難用理性來判斷美聯儲今後的行動,第三次量化絕不是沒有可能的。
      如果經濟復蘇在今年第三季度惡化,美聯儲可能會動QE3,但這種實踐的代價會比QE2更高。目前美聯儲的負債已經高達2.76萬億美元的創紀錄水平,再次打開貨幣閘門放水,會令通脹壓力激增。另外,經濟學家普遍的看法是,政府干預得越多,取得的成效越少。由於市場上泛濫的流動性,造成大宗商品的價格處於永遠的上升通道,而不斷上升的油價已經抵消了低利率帶來的好處。
      油價高企普遍被認為是美國經濟增速大幅放緩、通脹率上升的罪魁禍首。美聯儲低利率政策的成本似乎已經超過了其利好。總之,寬鬆貨幣政策的目的是為了刺激經濟增長,但是一旦不顧通脹而延續這種政策,就會帶來更深刻的問題。QE2所展現出的問題,如低利息刺激投機,大宗商品價格高企,就業市場疲軟,通貨膨脹預期激增等,不但得不到緩解,更會在QE3中繼續惡化。
      有趣的是,政策執行者似乎對此越來越冷漠,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例行會議上表示,大宗商品價格暴漲歸咎於新興市場需求造成的,與美聯儲的量化政策無關。而且,在今年四月的首次會上,當被記者問及,美聯儲在降低失業率方面為什麼沒有更強硬些,他表“相關利害權衡,現在越來越不那麼吸引人了。”QE2的實踐顯然在增加就業方面毫無建樹,而由於QE2增加的流動性所刺激的投機活動,卻實實在在的傷害了老年退休人員的利益,這種扭曲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其實是對弱者的一種踐踏,而美聯儲卻對此三緘其口。

      注:本文屬撰稿者的觀點,並不代表本報立場,也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