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學術獨立 專家才能有信譽
( 2011-06-10 )



連日來,安徽蕪湖天門山景區前,水位已經下降很多,觀景亭下大片的堤壩裸露出來。

      最近幾年來,中國民眾中出現了一種不再相信專家的心態。民間有一種說法是:凡是專家闢謠的,就肯定是真相。有人還把專家寫成“磚家”,教授寫成“叫獸”。最近一個例子,就是南方氣候干旱,很多人都認為這和三峽大壩有關。老實說,南方干旱究竟是否和三峽大壩有關,我也不明白;正因為不明白,才需要聽取有關領域專家們的意見。如果大多數專家說這和三峽大壩有關,我就相信它有關;大多數專家說無關,我也就相信的確無關。這是任何普通人通常都會採取的態度。然而眼下的現實是,一些權威專家公開接受媒體採訪,表示今年干旱氣候和三峽大壩關係不大時,卻在普通民眾間遭遇到了很強烈的抵觸情緒,很多人表示不相信這些專家的觀點,並且提出種種氣候學方面的“理論”來反駁專家。 
      這種現象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每次發生重大新聞事件,每當有專家對這些事件發表一些評論,尤其每當這些評論和普通民眾的第一感覺有抵觸的時候,幾乎總是有無數的民間“學者”湧現出來,發明各種理論,和專家們進行無休止的爭辯。而結果十有八九是專家被鋪天蓋地的口水淹沒,對層出不窮的各種論辯無法招架。尤其在每次政府出台一些有爭議的政策時為政府決策辯護的那些專家,無不陷入此種窘境。
      是普通民眾天生不相信專家嗎?當然不是。本來相信專家、相信學術,是現代社會中極其強大的一個傳統,也是我們每個人頭腦中根深蒂固的一個觀念。現代科學和學術的威力是如此巨大,以至於任何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都不可能不承認科學在很多領域的權威。我們每一個人從小受的教育,都是要相信科學、相信理論。
      今天社會上風行的懷疑、嘲笑、挑戰專家的心態,不是自然發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間就養成和蔓延的,而是因為中國有些專家們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下各種錯誤,才使得人們變得懷疑專家、不相信專家的。遙想當年,有一位全球知名的專家,煞有介事地論證每畝地產出20萬斤糧食是合乎科學的。
      曾有很多專家聲稱,基礎產業部門的壟斷經營才是合理的,打破壟斷會減緩發展速度。有些專家反復論證中國貧富分化不嚴重,中國的油價和國際上比只低不高,中國的股市只會漲不會跌……如果說這些宏觀話題,難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專家說錯話也情有可原,那麼像“周老虎”之類連業余人士都能看出造假的照片,像中國的稅負在發展中國家當中是偏低還是偏高之類任何人只要查查起碼資料都能搞明白的話題,也同樣有許多“專家”紅口白牙地發表明顯有悖於事實的觀點——這樣的事重複發生幾次,“專家”們的信譽,自然也就一敗塗地了。
      為什麼有些專家會甘冒大不韙,發表那些連初學者也能看出是低級錯誤的觀點,進而敗壞了整個學術界的信譽呢?有人說是因為這些專家背後有利益集團,花錢買他們發言了。我的看法是:利益驅動是一個原因,但不是根本的原因。想掙錢不是錯,專家也是人,也有權利掙錢。但是專家只有謹慎發言,提高自己的信譽,形成自己的“品牌”,才能有更大的商業價值。這就像一個正常的市場上,肯定有人貪圖小利賣假貨,但不可能有人能夠靠賣假貨成為鉅賈豪富,市場機制會維護一個最起碼的信譽底線。如果假貨氾濫,那肯定是整個市場制度從根本上出了問題。同樣道理也適用於學術界:當“專家”們紛紛罔顧基本學術規範和學術價值,輕易下各種不負責任的斷言時,一定是因為整個學術體制有根本的缺陷。
      這個學術體制上的根本缺陷,就是學術不獨立,尤其是不獨立於行政。這也就是通常所謂的“官本位”。首先,是專家的學術地位向官僚體制看齊,學術職稱行政化。其次,也是最致命的,是專家的學術觀點向行政觀點靠近。從行政體制來看,短期間這樣做大有好處,長此以往,卻必定連專家的信譽也一併喪失。如果不希望這種信譽喪失繼續下去,最終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需要懸崖勒馬,徹底改革目前的學術體制,實現真正的學術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