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江浙船菜 四季分明
( 2011-05-27 )



源自船菜的蘇幫菜,以河鮮為最重要材料,圖為以上河蝦、蝦腦及蝦子炒成的清風三蝦。

江浙一帶有種船菜,是在船上製作及品嚐的,別有風味。這些菜的原料主要來自湖裏的特色時鮮,尤其注重原料新鮮和烹飪手藝,每一道菜都是原汁原味。船菜春夏秋冬菜式各不相同,四季分明是一大特色,春食甲魚夏醉蝦,秋炒蟹粉冬魚羹……

      泛舟遊湖,船家都備有精美的湖餚供應,由於它與飯館裏的菜做法截然不同,漸漸形成著名的太湖船菜。船菜講究“味真”,每一道菜都是原汁原味,船菜還特別新鮮,此外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主菜之後,幾道素菜特別時鮮嫩爽,如惠山青蠶豆、冬筍菜心、香菰豆腐等。
      清末民初有四隻大型畫舫的船菜最為著名,分別由姓王、楊、謝、蔣的四個老闆經營,並各有自己的名菜,如王家的八寶鴨、楊家的西瓜雞、蔣家的蟹粉魚翅、謝家的荷葉粉蒸肉,都是為食客所津津樂道的佳餚。
      蘇州船菜以湖中盛產的魚、蝦、蟹、鱉等為主料,配以相應的副食、佐料,用炒、煎、燜、蒸、汆、炸烹飪方式,精細加工製作而成,具有絢麗素雅、酥嫩鮮甜、色香味俱全的特點。船菜的另一特色是季節性,春天,原盅甲魚、掌上明珠、銀魚炒蛋、翁公魚燉蛋;夏天,酒醉嗆蝦、糖醋桂魚、奶白鯽魚湯;秋天、梁溪脆膳、炒蟹粉、田螺釀肉、雪花鬥蟹、糟油白魚;冬令,三絲銀魚羹、清炒蝦仁、雞湯湖鮮……後來,蘇州船菜更漸漸進入各大蘇幫菜館,融進了蘇幫名菜。
      吳門宴席,以冷盤佐酒為首,繼以熱炒菜餚,中間輔以精美點心,最後才是大菜,以魚為主,也算是討個“吃剩有魚”的口彩。船點通常選擇花卉、動物、蔬果為形狀圖案,如白鵝、白兔、桃子、枇杷等等。
船點作為船菜宴裏的重要部分,更是蘇州點心的起源。比如有一家老字號做的船點,白麵捏出的小刺蝟惟妙惟肖,身上上百根刺挺拔有力,眼睛則是黑芝麻點的。

      懸酒炙水中 藏筵於水底
      船菜在蘇杭地區最為流行,在文人騷客的詩賦裏發酵而生。船菜的源頭,一說是吳地有吃魚的喜好,早在吳王僚時,他便經常坐畫舫行舟於太湖,太子光正是利用僚的這一喜好,派專諸假扮廚師敬獻美味,拔出魚腸劍成功刺殺了僚。
      到了吳王夫差時,夫差也經常乘龍船在太湖宴遊,並將吃剩下的魚膾隨手丟進江中,就此化成了如今著名的太湖銀魚。
      最早的船菜其實和商賈學子的水路往來也有很大關係。江南的水路網絡通暢,商人水運乘船或秀才趕考時,大多要乘坐船隻,餓了就直接吃船夫提供的粗茶淡飯,鍋灶在艙裏,捕來的魚蝦用網兜拴在船尾,客官需要的話現殺,因此味道樸實鮮美,慢慢便形成一項產業。
      到了唐代,洛陽亦盛行船宴。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很喜好這種遊樂。一次,他在船上請客,艙中並無酒餚和餐具。等到中午,白居易傳喚開宴,繼而熱酒、炙肉等諸般餚饌陸續進陳,而僮僕們卻未曾登岸。
客人們大感驚奇,出艙細觀,原來白居易事先在遊船周圍備有百余油囊,“懸酒炙於水中,隨船而行,一物盡,則左右又進之,藏盤筵於水底也。”這是一種奇特的餐船宴。
      宋代以來,杭州、揚州等地,有商家經營的餐船,可供人們泛舟飲宴。南宋時西湖飲宴的餐船很大,可容百余客人。而餐船的盛行則主要是在明清時期。那時,杭州西湖、無錫太湖、揚州瘦西湖、南京秦淮河、蘇州野芳以及南北大運河等水上風景區,有種專門供應遊客酒食的船,陳設雅麗,大小不一,大者可以載客,擺三兩桌席面;小者不過丈余,船艙有灶,尾隨在遊船後供應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