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盛唐夢縈繞 古都魂常存
( 2011-05-20 )



曲江將成為西安重建的重心之一。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這是陝西作家賈平凹筆下的秦地,也是世人眼中的西安。這是一座被歷史盤繞的老城,也是一座正在黃土地上不斷自我更替的現代新城,指向的則是一座引領中國西部的“國際化大都市”。世園會成功落地,讓人們看到了一座千年古都復興的雄心和尋找支點、謀求新變的10年。這種新變從對城市之“魂”的尋找開始,周秦漢唐、八水繞城,輪番撲入城市戰略規劃的視野。

      西北廣袤的黃土地上,那個名叫西安的千年古城,在位置上接近中國的地理中心,而作為13個朝代的都城所在地,特別是周秦漢唐的故都,它在歷史上所獲取和享有的盛名,更是“遠超過任何其他政治中心”。由此,黃仁宇在講述《中國大歷史》時,開篇首章便經由“西安與黃土地帶”引領人們進入時光,打開了通往古老中國的鎖鑰之地。
      然而,因為秦咸陽城和漢長安城均已蕩然無存,在今天,就現實的意義上來說,進入這座千年古城首先就意味跨入那片仍被城牆緊緊包裹的區域,它正是居於唐代長安城最核心位置的皇城。
      1998年6月,首度訪華的美國總統克林頓,第一站便來到西安。當他在再現盛唐迎賓禮節的“入城儀式”中穿過西安老城南門時,懷揣現場獲贈的金鑰匙,仿彿由此便踏入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

      入城儀式 重現盛唐文化
      那一次,似乎可以視為西安試圖復興“盛唐文化”的一次預演。
      類似的入城儀式從此也成了西安老城每年必定上演的保留節目。
      在曾經定都這片土地的13個朝代中,西安選擇盛唐文化作為“皇城復興計劃”的引領,是在考量歷史文脈、文化影響和現實遺存的前提下,必須做出的一種選擇。
      因為從秦代的咸陽到漢代的長安,作為國都的重心曾經一再從西北向東南偏移,直到唐代以目前的西安老城為核心建起新的長安城。這場綿延久遠的“孔雀東南飛”也使得唐皇城成為西安千年建都史上最後和最為完整的遺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西安現在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雄偉抱負正是對唐長安作為中國最早的一個國際大都會的復原。
      僅就現存的老城這片區域來說,周秦漢以及其他各代,都不足以像盛唐那樣彰顯它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色。
      當然,嚴格來說,如今的西安老城經過明清時期的重修和隨後的更換變遷,早已不是唐皇城的原貌,甚至作為老城標誌性建築之一的鐘樓都已是明代東移之後的結果。況且,現在城內可稱為老宅院的已經只有26處,而且它們全部建成於明代以後。
      但是,唐皇城的結構肌理畢竟仍大體存在,而盛唐的底蘊更是通過或隱或現的文化傳布仍然流淌在這座古城的血脈之中。
      因此,再現盛唐氣象也是西安老城重造文化古都形象的基本立足點。

      順城巷 回歸城牆根
      2004年開工的順城巷改造是西安復興皇城計劃在老城開展的另一項重大舉措之一。曾參與工程設計的西安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趙宇共對於將火柴盒般的居民樓和私搭亂建的棚屋建成古色古香的商鋪持有積極的肯定態度,而這也接近於他記憶中1950年代城牆根內側的風貌。
      但是,趙宇共也認為,作為西安傾心打造的文化街區,房子的建成只是改造的第一步,而真正的街區氛圍的形成更多地體現在細節中,比如傳統紋飾符號的照壁、茶樓、井房、適度的廣場、甚至遍布街區的傳統保護神塑像;另外,過去的市井商號門匾和字型大小大都各具特色,而如今過度整齊劃一,使得街區中缺乏可以讓人品味、深思甚至感動的地方。
      其他的經典老巷,還有騾馬市和德福巷。騾馬市地處東大街西段路南,這裏在明清時期即是繁華的貿易街區,尤其以販賣騾馬而聞名。
      2007年,騾馬市被改造為商業步行街,已成為西安年輕人購物和休閒的天堂。
      德福巷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南門湘子廟街北側。著名的酒吧一條街,起步於1990年代。在其東側,則是以賣古玩為主的書院門古文化街。

      還西安一個活的古城
      西安“市變”於2002年從一個名為“曲江”的地方拉開了帷幕。“曲水流觴”,作為歷經秦漢隋唐的千年皇家苑囿,特別是名揚四海的大雁塔風景區的所在地,人們對這裏似乎並不陌生。早在1990年代初,西安市政府就已經在這裏建起了曲江旅遊開發區,但10年下來,仍集中在一個方圓6平方公里的狹小範圍內,更多的歷史和旅游資源則被農田和垃圾場所覆蓋。
      更大的問題在於,當時的西安老城作為陝西的行政中心、商務中心、文化中心、居住中心和旅遊中心,因為承擔了過多的功能而日益顯得不倫不類、疲憊不堪,在方圓1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居然容納了近百萬人口。這一方面使得西安老城的形象得不到充分的空間展示,傳統氛圍喪失殆盡,另一方面又使得新興的產業面對寸土寸金的土地成本而得不到長足的發展。

      曲江可解放老城 再塑古都
      因此,建設專家放眼於整個西安。在他們看來,曲江這片西安城郊最後一片待開發的處女地,對於西安將可能是一個可以撬動全局的超級杠桿,一頭解放老城、再塑古都,一頭勾畫新城,再造西安。於是,最初規劃15平方公里的曲江旅遊度假區很快擴展為一個覆蓋47平方公里的曲江新城,其總體思路是通過開發新城有機疏導舊城,還西安一個活的古城,而一座城市特質的彰顯則在於找到“魂”之所在,專家們也把這叫做一個城市特有的“制高點”。
      而西安的制高點正在於它是漢唐文明特別是盛唐文明的最佳代言。“西有古羅馬,東有長安城”,以曲江作為“抓手”,一個“復興皇城”的計劃由此在西安老城和新城同時展開。隨後,國務院在關於將西安列為中國三大“國際化大都市”的批復中,更是明確將它定位為“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
      因此,大唐文化既是曲江新區建設突出的主題,在老城中,圍繞復興皇城的計劃,相關的改造和重新布局也在順次進行,這包括西大街和順城巷的改造、大唐西市的重建以及西安市政府的外遷。如今,東大街的改造也正在進行當中,而據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寶通介紹,陝西省政府的外遷也早已進入輿論醞釀階段。
      在張寶通看來,彰顯生態是西安十年新變的另一條主線,這正是從滻灞生態區的建設起步。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對“八水繞長安”的古都勝景的再現和擴展。
      據張寶通介紹,在曲江新區建設初步成形之際,西安市政府曾經計劃南遷曲江。但這一計劃遭到了包括他在內的許多專家的質疑。
      張寶通的意見是,行政中心的南遷必然同時帶來人口的南移,而南部恰恰毗鄰秦嶺,是西安最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也是這座城市、陝西省乃至整個中國的生態屏障。水源一旦破壞將是無可彌補的損失。因此,他建議市政府北遷,在老城以北打造一個國際化的新的城市中心,曲江則是一個生態化的國際旅遊目的地。



西安用古老的入城儀式迎接貴賓。

西安南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