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北京市民“表演”幸福生活
( 2011-05-20 )



      1972年初,中美關係開始解凍,與此前的閉關鎖國相比,越來越多的外國記者、國際友人進入中國大陸參觀、採訪。
那時正是“文革”時期,商品缺乏,食品和日用品都憑限量發放的票據購買。為了不讓外賓瞭解到真實情況,北京市政府為市民製定了極為細緻、嚴格的與外賓接觸的規定,各單位、居委會都組織職工和居民學習、熟背這些規定,目的是讓外賓很難獲悉真情。
      其中有一條規定,如外賓到某商場時,該商場所有商品可以不憑票據而敞開供應,為的是顯示“一片繁榮”,這時中國居民也可“購買”,但“買”後不得離開商店,要等到外賓走後,再到櫃台邊將貨退還。
      規定中還表揚過某菜場一位賣肉的師傅“水準高”﹕有一次﹐一位顧客拿出肉票要買三兩肉,這時恰有外賓在旁,這位賣肉師傅當即決定不收肉票,切了二斤肉遞給那位顧客,讓外賓看到了中國人生活水準之高。
      據傳達說,曾有人趁外賓在時,買了好幾雙尼龍襪(當時買尼龍襪要憑?珖工業券?玼,買線襪要?珖布票?玼,肥皂、火柴……全都要券要票,這些券、票發放量非常少)就想走,但在門口被有關人員攔住了,後來襪子全退不說,還被通知了工作單位,受到處分。
      “規定”還對外國人可能提出的種種問題都提供了“標準答案”,如“文化大革命”是“很有必要的”;“五七幹校”“上山下鄉”是“大有好處”或“很受鍛煉”;有關工資、家庭收入的答案是“生活很好”或“夠用”,不能說出具體多少錢。
      據說,根據工資水準可以推算出國民生產總值,可以推算出工農業生產狀況,可以推算出軍工情況,可以推算出國防實力,因此,每人的工資多少事關國家機密,不得告訴外國人。
      在所有問題中,只有“家庭有幾口人”的答案“可如實回答”。當時,美國著名電視製片人露西.傑文茲女士拍攝了一部以北京一家人日常生活為背景的紀錄片《故宮》,在海外公映後頗有影響,當年還獲得了美國電視最高獎——艾美獎。從這部片子的拍攝過程,便可看出外國人是如何“瞭解”當時的中國的。
      承擔這次特殊“政治任務”的,是當時的清華大學學生劉志軍一家。據劉志軍回憶,由於是國務院辦公廳交北京市外辦具體經辦,所以市外辦經過幾個月的仔細篩選後才選定了他家。但外交部仍不放心,有關領導親自到他家實地查訪,看了他爺爺、父母、兄弟姐妹,並向當地派出所和居委會作進一步瞭解後才最後確定。
      剛開始拍攝時,露西便面有困惑:“全家人衣褲都是黑藍灰三色,男的都穿軍綠球鞋,女的都是方口偏扣黑布鞋,三代人站在一起就像是部隊士兵一樣。” 正如劉志軍所說:“那個年代的人除了綠軍裝,幾乎都是黑藍灰色,即使女孩子有件鮮豔點的衣服,也必須穿在裏面,因為露出來就是資產階級思想。”但為了表現服裝色彩的豐富,劉志軍的大妹妹只好向一位剛結完婚的新娘子借了一件紅衣裳,二妹妹則到鄰居家借了一件暗紫色格的上衣。
      由於物資供應緊張,當時所有東西都憑票限量供應。但《故宮》中有一組鏡頭,要表現中國人民生活水準正在提高。為了讓外國人拍好這部紀錄片,廣安門菜市場突然擺上了各種新鮮蔬菜、豬肉、魚類,應有盡有。而且那天的肉菜全都不要票據、不限量,敞開供應,只要排隊就能買上。
      為讓劉志軍一家在影片中表現出中國人的“自豪”,市政府還特地補助劉家100元錢,劉志軍的母親攥著相當於自己3個月工資的錢,樂滋滋地擠在買菜的人群中並被拍攝下來。於是,中國人民生活的“富足”、商品的“琳琅滿目”就這樣被“製造" 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