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接受現實 向下一目標挺進
( 2011-05-13 )



在報考名校后,眼于下一步的目標也很重要。

      上一期我們談到今年常春藤盟校和美國其他名校在正式錄取結束後,大都附帶人數眾多的候補名單,以及從這個名單上再被錄取的機會有多大的話題,引起了不少考生和家長的關注,這裏我們接繼續談。
      我們曾談到名校開出龐大候補名單的目的,就是為了留有余地來保障最終註冊就讀的學生能滿足計劃招生人數。而另一個原因其實也“歸咎于”考生本身:越來越多的同學為了增大被錄取的概率,一人就申請十五到二十所以上的學校,造成各校申請人數的激增;這樣讓學校更難預測出考生的最終歸屬。
      因此為了不至於造成錄取新生人數少於計劃招生人數,學校只好建造可觀的候補名單。
      從去年的結果來看,處在龐大候補名單上,其後再被錄取的比例很小。對候補名單上某一特定考生來說機會有多大事先更是無法得知,因為只有少部分學校明確指出,她們的候補名單有排名,考生可以與錄取官員聯繫獲知自己的相對位置,以此來判斷最後的機會。大多數名校宣稱不提供這類資訊,當她們需要從候補名單上篩選目標時, 會重新(anew)履行全部審核程式。但注意這回不是再次審核原有的資料,而是看有否新的附加材料,有否新的獲獎檔,或新的分數排名資訊等。
      這就給名列候補名單的考生們一個啟示:在等待過程中不能無所作為,應該積極將新的成就告訴學校,或直接給錄取官員通過電話,電子郵件表達自己嚮往的心情,甚至有更急迫的考生親自飛去名校,直接與錄取官員見面,以做最後一搏。
      在《紐約時報》開闢的博客論壇上,許多考生和家長都對常春藤盟校和美國其他名校龐大候補名單做出了抨擊和質疑。大家認為這類做法只是對學校有益,而不顧考生的心理感情,因為最終沒有幾人能從候補名單上幸運地加入到錄取隊伍當中。這類名單純粹是誤導,讓這些考生和家長即使在五月一日之後,仍然處在無謂的等待和焦慮之中。
      在解釋本校2964人的候補名單時,紐約大學主管錄取的助理副校長Shawn Abbott辯解說,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和申請人數的激增,使得考生和家庭對錄取機會及財務狀況有更多考量,因此大家申請一、二十所學校來從中挑選最佳目標。這樣給學校錄取和註冊部門的管理帶來了很多困難,學校為了招收到最強陣容的新生,只能靠合理和負責任的候補名單來提供這種保證。
      無論學校怎樣解釋,反正最終生殺大權握在她們手中,作為個體的考生和家庭實際上是無能為力的。在我們以往的咨詢指導工作中,就有同學給錄取學校繳交了訂金,但依然對提供候補名單的學校抱十萬分的希望(或稱幻想),一直等到七月底。
      在實際操作中經歷告訴我們,從候補名單上再被錄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考生完全沒有必要浪費自己的時間的精力,儘管必要的爭取努力還是要做的。應該感謝、專注和鐘情於已錄取自己的學校,重新振作起來向下一段目標挺進。
      順便提一下,在全美大學錄取顧問協會的年度講習班上,就有名校的錄取官員透露,對優秀學生的直接拒絕,會刺痛中學輔導員和升學顧問。而候補名單就是為了減輕(Soothe)這些在第一線辛勤工作人員的不良心情。
     下一期接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