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解放軍“人造山”抵禦蘇聯坦克
( 2011-05-13 )



      1964年,由於中國大陸與前蘇聯交惡,公安部長羅瑞卿在提交給毛澤東的一份報告中稱:“蘇聯向我進攻時,可能採取大打、中打、小打三種規模。我們的各項準備工作應立足於大打,以確保主動,有備無患”。毛澤東對這一報告表示同意:“必須積極備戰。”
      在具體策略上,毛澤東認為:“我們不要學蔣介石那樣,讓日本人長驅直入,很快就打到南京、武漢、長沙;不要學斯大林那樣,讓希特勒長驅直入,一下就逼到莫斯科、列寧格勒城下。所以我們一定要搞多道防線,要防止敵人向縱深空降,不能讓敵人長驅直入”。
      在北方,由於多為平原地區,蘇軍機械化部隊成為巨大威脅。蘇軍在攻防戰役戰鬥演習中,每公里平均有坦克十五至二十輛,在主要進攻和防禦方向上,每公里平均有三十乃至五十輛坦克。若蘇軍用大量坦克實施正面,大縱深的突襲,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北方邊境的主要任務就是建設防禦工事,以面對蘇聯在國境線上的百萬大軍。為此,林彪主持的中央軍委提出了“堆山工程”。
      1964年12月,為解決平原地區的設防問題,中共中央軍委提出堆築“人造山”,以阻止蘇軍坦克的進攻。
1965年1月,軍委辦公會議決定成立5個修建“人造山”小組,先在天津、江蘇北部地區試點。4月,毛澤東聽取有關堆山問題的彙報時說:“有山的要打點洞子,沒有山的要堆山,做點工事。”
      解放軍工程兵為此設計了“人造山”的模型、圖表和方案。1967年5月,工程兵司令部在北京主持召開堆山工程會議,研究製定了《“人造山”工程戰術技術要求(草案)》,第二年2月,經毛澤東和林彪批准,總參謀部轉發了這個《要求》。
      按照《要求》,“人造山”的山形為單峰菱形或雙峰橢圓形,高度20至40米,正面寬250至400米,縱深120至220米。坑道軸線總長600至1000米,坑道口6至10個。工事要求能夠抗禦500至1000磅爆破彈的直接命中。內部要求達到自然通風、供電、供水。
      從此,在北京、天津附近,在西北地區廣袤的邊境上,解放軍士兵們開始修築這種“人造山”。據《皮定均傳》中的資料,在西北打造一座“人造山”要花費5000萬元,這在今天也是一筆巨資。這種“愚公移山”式的工程,是否能把防線打造得固若金湯呢?
      當時,皮定均在蘭州擔任軍區司令,他力阻建設“人造山”。在細緻的考察過蘭州附近已經建成的幾座“人造山”後,他認為“人造山”是不符合實際需要的。他說:“你堆起沙山,敵人也不硬攻,放上一兩個師從遠處包圍,時間久了不戰自斃。”於是,他決定停止堆山。但堆山是毛澤東欽定的,他不敢唱反調,只得採用堆假山的辦法。
      與皮定均持相同看法的還有粟裕大將。1970年,粟裕乘坐吉普車,沿北方邊防行進了5000公里,考察了各種工事、哨所。粟裕意識到:自己在實地考察之後,能夠感受到這些大漠裏的“人造山”猶如小島孤懸,但在北京聽彙報的人,或許很難有這種感覺。故而他給毛澤東寫信直諫,反對“人造山”工程。但粟裕的意見沒有得到毛澤東的回應。
      林彪的秘書張雲生和衛士長李文普也曾考察過“人造山”工程,發現工程在設計上有很重大的缺點,同時消耗人力物力太大。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如實報告給林彪,但林彪卻一聲不吭。實際上,直到林彪去世後,“人造山”工程才停止下來。
      這時,全國已修了330多座“人造山”﹐已經修成坑道40萬米﹐防禦工事2000多個。所幸的是﹐中蘇的全面戰爭沒有打起來﹐“人造山”白費了數十萬戰士們的一場力氣。文:楊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