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北大好學生 攜兒入深山
( 2011-05-13 )



武夷山曾是南宋理學家朱熹的隱居地。圖為遊客在武夷山九曲溪漂流。新華社

王青松曾是北大的好學生,迄今,他已從這個世界“消失”了十幾年——1990年代初他拋下一切,攜手同是北大教師的妻子張梅遁入深山,尋找他們心中的“桃花源”,為的是給孩子創造無污染的成長環境。

      據《華西都市報》報道,2011年3月19日,記者唐師曾接到一個電話:“我是王青松!”聲若洪鐘,曾經熟悉的信陽口音讓唐師曾猛然回過神來:這是他消失多年的北大國政系79級同學、在37樓432室住他下鋪一年半的大哥。打來電話第二天,王青松就現身了,還帶來“特供”的野雞蛋、芹菜、羊肉、羊油、紅豆、黑豆、大米,給因戰地採訪健康受損的唐師曾補身體。

      村民眼中的神經病
      現在的王青松全然沒有當年西裝革履的模樣,蓬頭垢面、破衣爛衫、兩手老繭;不過,他滿面紅光,頭髮又黑又密。王青松說:“大部分人只看到外在,吃什麼,穿什麼,沒看到內在。一個富豪同學看到唐師曾博客從廣東打來電話:?珖你怎麼成這樣了!你缺多少錢我都能給,不能讓你們一家這麼受苦。?玼我聽得出,他身在高位瀕臨崩潰的壓力,而他不知我內心有多富有。”
      兩個北大老師不教書反而到村裏來種地,村裏人都覺得王青松夫妻是神經病。為了尋求更寧靜的棲息地,他們走向大山深處。“我們把這2500畝都租了下來,租50年還不到20萬元。”王青松說,他們開墾了四十畝耕地,種上了玉米、高粱、小米、大豆、芹菜、白菜,還有桃樹、杏樹、棗樹、蘋果樹……主要是自己家的糧食需求。還有三頭豬,幾十頭黃牛,幾頭騾子,數百隻黑山羊……王青松說,這些作物、牲畜構成一個純天然的生態鏈。
      王青松說,這山裏唯一的污染,是偶爾飛過的飛機,還有外來者。他僱了十來個工人幫他幹活,但絕不能晚上住在裏面,平時不能抽煙,吃過用過的東西每天要全帶出去。他甚至覺得:“工人第一年在裏面工作是帶入污染的,應該給我錢。前三年我們互不相欠,我應該三年後再給他們工錢。”除了他們一家,其他人都沒有進過他們住的屋子,因為“污染太嚴重,三天散不盡”。

      孩子自己生
      王青松的兒子王小宇今年七歲,他從三歲起就每天放羊。張梅說,當年促使他們徹底離開人群是因為孩子,他們想給孩子創造一個無污染的成長環境。張梅不想去醫院生產,懷孕遮掩不住後,他們要求進來幹活的工人們保密,不說出去年終多給一百元錢,“因為議論多了會污染孩子。”最後王青松自己接生,母子平安。
      現在,張梅每天拿“人大版”的小學一年級課本教兒子,每天三節課,語文、數學、英語。他們重視國學教育,讓他大量背誦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幼學瓊林。張梅說:“孩子應該像一朵花一樣綻開,而不是拿愛去捆綁他。”不過,王小宇生下來基本沒出過山,只有收音機接收資訊。看到兒子見到外人的興奮勁,王青松說,他作為父親覺得很內疚。孩子的教育怎麼辦?是不是該回歸社會教育?王青松覺得,這也是兒子的權利,以後的路,要由他自己選擇。這成為王青松現在準備回歸社會的最重要原因。
      王青松尋求回到現實社會的另一個原因,是現實的經濟制約。從當年進山,他們大約花去350萬元。到現在,基本只有支出沒有收入,而要維持正常運轉,至少需十名農工,每年費用25萬至30萬元。
      現在,王青松希望把他們的無污染農產品推銷出去,“不過,至少是市場價的十倍以上”。他還想要寫本書,“沖諾貝爾獎去的”。“不過,回歸社會三年應該夠了。”王青松說,這次回歸也是為了以後還能繼續“桃花源”生活。

      好學生人生轉了彎
      在1980年代的北京大學,王青松是個主流意義上的好學生:在國政系79級的58人中,22歲的他以河南信陽機要官員出身的“老大哥”形象出現,一來就被任命為團支書,在學校的形象也是一板一眼,西裝革履,哪怕從宿舍到教室幾步路,腳上還穿拖鞋。小他六歲的唐師曾在自己的書中調侃:“他舉手投足透重權在握的穩重,自然更讓我們敬重,乃至晚上我睡覺翻身都輕手輕腳心懷敬畏。”
      據《華西都市報》報道,進入信陽地委機要局是王青松改變命運的第一步。“一段古漢語沒標點讓你看一遍背下來,還有記電話號碼,我一天能把五百個電話號碼對號入座。”機要官員的訓練讓他應對北大的學習和考試易如反掌。報考北大時,他報的是國政系。不過本科畢業後,他發現法律系好找工作,又轉而報考了法律系研究生,後留校任教。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王青松的人生轉了彎。因為從小練過武,到北大後又愛讀老莊,在1985年“養生熱”時,王青松開始在北大教授養生。養生為王青松帶來了聲名,還有財富。後來法律系看他影響大了,讓他為系裏創收,在外開設一周養生班,每人收費十元。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張梅也是當時來養生班看熱鬧的學員之一,剛剛從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比他小12歲,他在人群裏一眼看到她就說:“氣質好。”
      1990年後,王青松一下子從頂峰跌落,在學校的境遇也急轉直下。“當時,我報考哲學系的博士生,單科和總分都考了第一名,學校竟然不予錄取。第二年轉考法律系,依然。”他說,那時候感覺自己像個風箏,被幾萬根線拉,永遠也飛不高。另一方面,他覺得對養生已經研究透徹了,已經滿足不了他的內心需求。王青松說,他覺得隱居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對內心的關注,他願意知行合一,把向內同時作為一種人生實踐,回到山裏看看古書,養個兒子;而現在的社會大方向則是向外看。而驅使他們一步步遠離人群的一個引子,只是“為了呼一口新鮮空氣”。
      1994年,他們搬到北京與河北交界附近的山區,岳父的老房子,租地十畝。去北大上一次課要坐五個多小時公車,耕地也無人照管,於是妻子張梅在1998年辭職,而他則在2000年後脫離北大,承包荒山2500畝,從此與世隔絕。

      躲入深山半世紀問“毛澤東身體可好”
      他六歲時,十六歲的她成了別人的新娘;他十六歲時,二十六歲的她不幸喪夫守寡;十九歲時,為避閒言碎語,他毅然和她逃至與世隔絕的深山老林,在峭壁上開鑿出6000級石梯,徒手營造他和她的愛情家園……
      據《重慶晚報》報道,2001年中秋,渝北鴛鴦鎮一隊戶外旅行者前往四面山附近原始森林探險。這天,探險隊準備攀爬半坡頭,發現竟有條人工修築的石梯通向山頂,石梯上有新鮮的打鑿痕跡,撒有新鮮的泥沙,卻不見人。兩小時後,隊員們來到山頂,四周一片寂靜,突然,密林中傳出窸窸窣窣的響聲。 探險隊中一隊員回憶:“我們以為是野獸,嚇得不敢動。”不一會,只見一男一女兩個人背柴火從林中鑽出來。得知隊員們來自重慶城,二人問了句:“毛澤東他老人家身體可還好?” 
      半個世紀過去了,兩人的結婚證早已被蟲蛀爛,當年的閒言碎語也煙消雲散,但二老仍不願下山。

      隱士以退為進 尋“終南捷徑”
      如果依照最嚴格的標準,中國並無真隱士。“志士棲山恨不深,人知已是負初心。不須更說嚴光輩,直自巢由錯到今。”在南宋詩人陸放翁看來,要想做真隱士,是不應該存活於世上的。
      《新周刊》的文章說,“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不過是隱士們的自欺欺人,這群主要由文人組成的隱士集團,或懷抱“孔明心態”,擺出看破紅塵的清高姿態,需要對方執禮甚恭,三敦四請,才勉為其難出山,以濟困解厄;或懷抱“終南山心態”,雖然隱居於長安附近的終南山,卻又不時放出風聲,以方便“求才若渴”者登門拜訪。
      歸隱自然、超塵脫俗、隱逸、清高等已成為中國人普遍崇仰的“人生哲學”。然而,“終南捷徑”卻又成為一種隱士追求名利以退為進的手段。台灣作家何懷碩說,“文人出路狹窄,熱衷做官,做不成官,自稱'布衣',以布衣傲人。這是多麼矛盾、荒謬又虛偽的事。中國社會文化之虛偽,且習以為常,此是一例。”
      何懷碩曾這樣分析中國隱士的主要成因:中國的隱士必來自讀書人,即文人。中國文人,不做官時為“士”,做了官便稱“仕”。文人的最高理想是治國平天下,所以仕途是一條積極奮進之路,但是僧多粥少,能當官者少,自然失意者多。所以有三種“布衣”:因為主客觀條件不具備,做不成官;或者已入仕途,卻因為受到挫折、誹謗、陷害而被迫放棄這條路;或者因政治黑暗,綱紀蕩然,道德淪喪,日月傾頹,天下無道而不願、不屑做官。上述三種人,尤其前兩種,大都成為“隱士”。

      避世不仕歸隱山水之間
      說到隱居,很多人會想到古代的隱士莊周、孟浩然、陶淵明,還會想到終南山、桃花源等隱居之地。
      魏晉時期,隱士文化盛行。那時的隱士大多為隱居不仕之士。他們或因理想無法實現,或因與權力階層難有共識,從而歸隱不為人知的山水之間。隨經濟的發展,旅遊勝地的不斷出現,秘境已難尋覓。不過,那些被感情或忙碌的生活困擾的現代人,還是希望找到新的隱居之地。古代由於不像現在有這麼發達的旅遊業,人跡罕至、清幽寧靜的世外桃源很多,不過,還是有幾處成為了隱士們“點擊率”極高的地方。
據《中國國家地理》的文章說,在廬山南邊,有一處景色優美的地方——太乙峰。相傳五代時期,太乙真人看破紅塵,經舜帝指點,來到太乙峰下,潛心修煉得道,羽化成仙。二十世紀初,蔡廷鍇、白崇禧、陳誠等18位國民黨高級將領在此修建了風格各異的18幢別墅,每棟相距五十米左右,互不干擾,形成了今天的太乙村。在當時,太乙村避開公路、躲開人群、單獨形成村落,確實是隱居的好地方。只是現在,這裏以將軍別墅群為依託,開發成觀光旅遊、避暑休閒的度假村,少了當初隱居的神秘之感。
      隆中位於湖北襄樊,地處襄陽、南漳、穀城三縣交界處,其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大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隆中世人皆知,全賴這裏曾是三國時期軍事家諸葛亮的隱居之地,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和“隆中對策”都發生在這裏。時至今日,隆中已被開發為風景區,古隆中為其主景區,這裏山巒疊翠、溪水潺潺,一派田園風光,只是各種建築使這裏多了幾分斧鑿之感。
      武夷山可謂山明水秀,人傑地靈。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就曾隱居在這裏,還親創“武夷精舍”,開館授徒。“武夷精舍”後更名為“紫陽書院”,依然是全國著名的古書院之一。來武夷山隱居的人頗多,“程門立雪”的主人公程顥、程頤的高徒楊時,以及在《茶說》中記述烏龍茶製作工藝的王草堂,都曾隱居在武夷山。



很多人認為自養豬比豬場的豬要安全好吃。圖為一對夫婦背剛從集鎮上買回的生豬。新華社

演員在湖北襄樊古隆中牌坊前演奏漢樂,紀念諸葛亮出山1800年。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