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鋒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圖為2008年8月31日上午,解放軍禮兵抬華國鋒的靈柩緩步走出告別大廳。
“如果搞得太奢侈,不說別的,老太太(華國鋒夫人韓芝俊)這裏就通不過……她曾經說過,?珖找一塊荒山坡,埋了就行?玼。但我們覺得太寒酸了實在對不起老人家。”對於修建華國鋒陵墓引起的議論,山西交城縣委新聞辦主任呂繼峰說:“我們承受了很大的爭議和壓力,但交城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
據《南方周末》報道,清明過後,一則關於山西修建華國鋒陵墓的消息引起人們關注,報道稱,在山西交城縣新修的華國鋒陵墓“佔地十公頃,相當於十四個標準的足球場”、“總投資額大約一億元人民幣”。
慕名遊客被攔在陵園外
交城位於太原西南方向,呂梁山東側。1970年代末,它作為前中共中央主席、軍委主席和國務院總理華國鋒的家鄉,一時聲名大噪,一曲《交城山交城水》也流唱中國。不過,隨華國鋒從權力核心去職,交城很快陷入沉默。這次,因為華國鋒陵墓的修建及相關議論,交城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在交城的卦山腳下,陵墓整體已經接近完工。石階、廣場、頂部平台都已成型,整齊的松柏也已種植完畢。卦山位於交城縣城北約三公里處,因山形酷似八卦而得名。2011年8月20日是華國鋒去世三周年,屆時這裏將舉行骨灰安放儀式,並安放他的銅像。而2011年清明節期間,已有人來這裏敬獻花圈。
十幾名慕名而來的遊客趕到這裏,但讓他們失望的是,所有的人都被穿制服的工作人員攔下來。“在做衛生清理工作,不讓上去。”通往華國鋒陵墓的入口拉起了“封鎖線”。到了4月10日,陵墓腳下的大片農田甚至都搭起了支架和鐵皮護板,禁止穿行。
山西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承擔了華國鋒陵墓工程的總體設計。最頂墓碑為花崗大石鼎。該院副院長楊友為介紹說,英文字母H形的石鼎寓意豐富,首先是取“華”字中文拼音首字母,其次是“Home(家)”的縮寫,象征“華國鋒回家”;此外,“鼎乃國之重器,我們認為有必要做成鼎的級別,同時也符合華老內斂、敦厚和樸實的氣質。”石鼎正面有一塊紅布遮擋。據說紅布背後是“華國鋒之墓”,以及他的生卒年月,但現在還不得而知。
根據設計方的意見,花崗岩石階為365級,象征一年365天。但交城縣民政局負責工程施工的副局長白慶峰透露,台階實際是374級;如果算上墓台的台階,則應該是392級。有人說石鼎高5.5米,象征華老55歲就當主席,但它的高實際是6.6米。
選址強調“四不”原則
2008年8月20日,華國鋒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據華國鋒夫人韓芝俊轉述,華國鋒生前說過,“讓我回卦山吧。那裏樹多,清淨。小時候在那兒,打遊擊也在那兒。”當韓芝俊及華國鋒子女向中央提出這個請求之後,很快就被批准了。2008年9月,華國鋒的兒子蘇彬、蘇華以及他的秘書曹萬貴來到交城卦山,為華國鋒選擇墓址。選址時,他們反復強調的是“四不”原則,即“不佔用耕地、不破壞文物、不破壞環境、不與民爭地”。最終,卦山南麓的荒山石坡被選中。
隨後,山西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接到了省建設廳的設計要求。但楊友為說,研究院拿到的要求相對模糊,“要求既不能太奢華,又要符合、表達華老的身份。”
華國鋒陵墓建成的消息傳出後,“佔地十公頃(即十萬平方米)”和“投資一億元”引起不少議論。交城民政局副局長白慶峰解釋,華國鋒骨灰安放工程遠沒有人們說的那麼“宏大”。“墓碑平台佔地四百平方米,活動廣場佔地兩百平方米,步道佔地1860平方米,墓室在地下不佔面積。整個工程總面積為4260多平方米”。
面對爭議 家人很坦然
華國鋒生在交城,長在交城,但在1949年後,他僅僅回來過三次。儘管如此,他在這座小城的痕跡卻無處不在,他的題字,如“天寧商城”、“交城郵政”等,遍布大街小巷。1991年,華國鋒回到交城,這是自他1958年來交城之後時隔三十多年的懷舊之旅,當時,圍觀民眾熱情高漲。
登上“華陵”392級石階,可以眺望交城縣城全城。縣史志辦公室主任田瑞表示,非常巧合,安放華國鋒骨灰的石鼎,與他在天寧鎮的出生地、以及在杜家莊的祖墳正在一條直線上。
據《南方周末》報道,華國鋒的“故居”在交城縣天寧鎮永寧南街的小巷裏,小院逼仄而破敗,紅磚砌起的牆壁已經有些損壞,地上有污水流淌的痕跡。華國鋒1921年生於山西交城,原名蘇鑄。1938年6月,17歲的他參加了抗日游擊隊,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更名華國鋒,正是取自“中華抗日救國先鋒隊”。
之後,華國鋒長期在交城附近的山區打游擊,一住就是十年。“那十年可苦了,所以他對交城印象特別深。”他的侄女蘇鳳仙說。
對華國鋒陵墓的種種爭議,蘇鳳仙說,她家裏的人已經可以坦然面對了。“因為大的形勢就是這樣嘛。現在墓地漲價、開發商搶地、房價又這麼高,大家看到,?珖呀,華國鋒蓋這麼大的墓??玼有些議論很好理解。”“不過,我仔細想了想,那塊地本來就是荒坡,一不能種莊稼——都沒有水,二不能蓋房子,這個陵墓沒有跟老百姓爭一分地嘛。” 蘇鳳仙也說:“不怪這些人批評,他們沒有來過交城,不知道情況。”在交城,幾乎沒人說“華陵”一句不好。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華陵”對家鄉肯定有好處。即使是不太瞭解華國鋒的年輕人也說,“他是我們這裏的名人呢!”身為交城人,田瑞認為,不管這些年社會對華國鋒的評價怎麼變,他的形象在全體交城人心裏“始終沒有一點污損”。
欲建完整生態旅遊區
對於華國鋒陵墓的工程造價,交城民政局副局長白慶峰稱,現在還沒有結算,沒有具體數字,但陵墓與廣場、紀念館三個工程加總,也就是2500萬元左右。“我們用的就是山西當地的紅晶石和河北曲陽產的花崗岩,哪有網上說的漢白玉啊,一塊也沒有。”
而交城縣林業局長燕建平表示,他們剛剛完成了華國鋒陵墓附近500畝山地的綠化,種植了大約四萬株樹木,包括平整土地、山林養護等,花費大約900萬元。這些錢,“90%以上來自縣財政”。交城有自己的大型煤焦企業,整體經濟情況並不窘迫。2010年,交城縣GDP達53.4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10億元。白慶峰說,“去年城建投資有17億(元),今年18億(元),幾千萬(元)的工程縣裏還是負擔得起。”
據《南方週末》報道,“佔地十公頃”的說法,很有可能是加了華國鋒陵墓周圍的綠化山林,以及山下緊挨的一片農用耕地——按照規劃,這片大約五百畝的耕地將被征用,建設“卦山生態園”。根據交城縣城鄉建設局與部分村民簽訂的“卦山生態園土地租賃與附屬物補償”,卦山生態園工程“將與卦山景區、華國鋒同志骨灰安放工程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旅遊區。它的建成對於拉動第三產業發展,提升城市品味將起到重要作用”。
交城全縣1822平方公里,92%的土地都是山區。22萬人口的大多數集中在天寧鎮這一小塊平原上,但全縣從來沒有過一個公園。這也是縣裏官員們想要結束的一種歷史。而修建華國鋒陵墓,無疑是一次發展旅遊業、在整個中國範圍內擴大交城影響力的極好機遇。
瓦窯村的村民們與城裏的交城人一樣為華國鋒自豪,他們甚至對華國鋒陵園的建立更有理由開心。
瓦窯村總共800畝耕地,有480畝被當地城建局列入了征地規劃。但補償卻遠遠不能讓村民們滿意:每畝耕地,村民們每年只能拿到800元租金,而大棗樹只能一次補償500元。“我們都很歡迎建華陵,熱烈支持嘛。”村民趙清蘭(化名)說:“但華老的陵墓都說了選址不佔一分耕地,這個公園怎麼回事?”當地民政局和林業局強調,生態公園是給人們將來“休閒健身”的場所,棗樹保留下來還可以開發採摘活動。棗樹是祖上留下來的,大的棗樹甚至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遷出八寶山落葉歸根
進入北京八寶山公墓,是中共官員享受的人生最後一項政治榮譽。不過,近幾年,一些官員的骨灰,紛紛回到出生或曾工作、生活的地方,以完成中國人落葉歸根的傳統心願。
2011年3月16日,逝世五十周年之後,陳賡大將夫婦的骨灰被家屬從北京八寶山公墓遷出,回到故里湖南湘鄉市;2009年,賀龍的骨灰遷回家鄉湖南張家界;1999年底,彭德懷的骨灰悄然回到故鄉湖南湘潭……許多“文革”之後才過世的官員,都選擇了直接回鄉安葬:1998年去世的原國家主席楊尚昆,葬在其出生地重慶市潼南縣;2002年去世的國家官員習仲勳,回到了他的出生地陝西省富平縣……據粗略估算,在已去世的歷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和解放軍重要將帥中,沒有進入八寶山公墓,或陸續從八寶山遷出的,至少近半數。
據《南方周末》報道,理論上,所有過世官員都可以進入八寶山公墓;實際上,官員是否能安然入土,如何入葬,能否如自己所願,還受到政治環境的影響。“文革”中去世的官員,如劉少奇、賀龍、彭德懷等人,他們的骨灰最初甚至以化名方式秘密存放,平反後才在八寶山舉行骨灰安放儀式。
而在“撥亂反正”之後,當年迫害他人的人,死後反而須小心翼翼化名或匿名,悄悄掩埋。原中共中央副主席康生,1975年12月已去世並曾舉國哀悼;但1980年10月,又被開除黨籍,並“逐”出八寶山。
江青1991年自殺後,葬於北京福田公墓,墓碑篆刻“先母李雲鶴之墓”,“李雲鶴”是她的原名。
一些政治結論有爭議的官員,恢復其政治榮耀,則需要時間。比如中共首任總書記陳獨秀墓園,直到1979年後,才由私家墓園,一步步升格為“安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乃至“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8月3日,華國鋒(右)在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美術作品展上為觀眾簽名。
2008年8月31日上午,華國鋒大女兒蘇玲一家向父親華國鋒作最后的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