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實例解讀如何報讀名校
( 2011-04-29 )



      自4月1日常春藤盟校和美國其他名校放榜日結束以來,參加報考的同學與家長們依然沉浸在被錄取的喜悅和遭拒絕的失望之中。從我們以往指導申報的工作經歷來看,絕大多數孩子和父母在選擇名校時總傾向“拔高”,只是在優先申請中被拒,才不情願地明白過來:在于正常申請時考慮排名較低的學校。前幾期我們應一些家長的要求,討論了應當怎樣合理選擇報考學校的話題,這一期舉實例來進一步闡述。
      我們時常發現在初次與考生和家長見面商討報考計劃時,對方列舉的目標學校名單裏多是清一色的夢中學校( Dream  School ),就是與本人條件相比錄取機會都非常低的學校。在老師的建議下,考生會勉強地加入幾個其他名字。
      可以看出來,孩子過往從家長,鄰居或輔導老師處聽到的大概都是讚美和鼓勵聲:夢中名校是唯一值得的選擇。但在實際操作中真如此做的話,一定會是收到拒絕信函的結果。
      在以前的篇幅裏我們曾提到,選擇報考學校就像蓋房子,應該按照自下而上的順序。這個規則即使對於中學年級排名第一、SAT1 考2350分以上的同學亦應如此。要知道敢於報考常春藤盟校和斯坦福、麻省理工、杜克這類超級名校的,都是有相似經歷的考生,而這些名校每年拒絕率都在85%~95%之間,若只盯她們,錄取機會能有多大?
      所以重點選擇與自己條件般配的學校(Match  School )或保險學校(Safety  School),確保本人處於這些學校錄取新生的前25%以內才是上策。至於什麼叫般配與保險,請看下面實例。
      Peter同學在中學IB 課程年級排名第一,SAT1 考了兩次,高的這次分數為閱讀800,數學750,寫作750。他打算大學本科選學生物,將來讀名校醫學院。中學老師、家長和朋友們都說他是百裏挑一的學生,無疑對他的期待是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最多用加州大學伯克利作為後備(Back Up)。如何看待這種選擇?我們認為錯了,這幾所名校年年都回絕成千上萬同Peter同學一樣的申請人。Peter同學應該首先在全美排名15到30之間中做選擇,像艾默瑞大學(Emory University),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南加州大學(USC),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等,然後再回到頂尖級名校裏挑出三到五所去“碰”運氣。
      順便提一下,斯坦福大學對於任何學生來說都不能視為後備之選。
      自下而上的選擇不但對超級優秀的考生適用,對於普通學生也應如此。如Sarah同學中學成績GPA3.5,SAT1 考分分別為閱讀650,數學660,寫作640,計劃大學本科讀國際關係專業。她瞭解到喬治城大學的這個專業最棒,打算申請時主攻該校(喬治城大學今年在全美排名第二十三位)。我們認為這所學校對Sarah 同學來說太高。
      從中學成績和SAT1考分來衡量,Sarah 同學在喬治城大學錄取新生整體圖表中只排在最低端。該校只能作為Sarah在正常申請裏的夢中學校來看待。如果選擇國際關係做專業,應將主要目標和精力放在像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 ),密執安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  -  San Diego),Sarah同學才有較大把握被錄取。另外在選擇專業時可以更寬一些,如相近專業:國際事務(International Affairs )、國際研究(International Studies)、國際政策(International Policy)以及政治學等,都是很好的選擇。下一期接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