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華語片闖北美賠本賺吆喝
( 2011-04-29 )



在中國創下票房紀錄的《唐山大地震》,在美國上映票房僅為6萬美元。 資料圖片

華語電影圈正掀起一輪向北美市場集結的浪潮。今年,至少有9部華語電影已經或即將在北美上映。不過業內人士透露,所謂“北美同步發行”並不像看起來那麼美好。去年在中國創下票房紀錄的《唐山大地震》在美國上映票房僅為6萬美元,華語電影闖北美,目前還只是賠本賺吆喝。

      由陸川執導的《南京!南京!》5月11日將以《生死之城》的英文譯名登陸北美院線。實際上,從去年開始,北美電影市場上出現了一家叫做華獅的發行公司,《唐山大地震》和《非誠勿擾2》等都由這家公司負責在北美發行。《武漢晨報》報道,正在中國上映的古裝片《戰國》也將北美版權賣給了華獅,22日在北美正式發行。
      據瞭解,該公司由《唐山大地震》的特效總監蔣燕鳴和新西蘭公司合作成立,目前已在北美發行了超過6部華語片。
      儘管如此,一些業內人士並不看好華語電影在北美的市場前景。博納影業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冬表示,因為同樣有志於打開華語電影在北美的發行管道,博納專門做過一些調查,結果發現華語電影在北美的銷售和票房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幾年前《頭文字D》能在海外賣幾百萬美元,後來《投名狀》卻連賣100萬美元都困難。
      更有網友做過一個統計顯示,三年多以來,華語電影沒有一部在北美市場收穫過百萬美元的票房,其中《刀見笑》以5萬美元創下了華語電影北美發行的票房新低。于冬坦言,博納出品的《我知女人心》在北美影院上映後,票房並不理想。對此,美國電影協會主席羅伯特?狺皮薩諾承認,華語影片在北美的市場空間其實很有限。
      除了有限的市場空間之外,華語電影在北美市場盈利的另一大障礙是影院的放映模式。于冬稱,和國內影院相反,作為一個成熟而傳統的電影市場,北美近4萬塊銀幕中有70%仍然採用膠片放映模式。而洗印膠片拷貝這筆費用完全由製片商來承擔,費用是數字拷貝的50倍之多,無疑大大增加了發行成本,從另一個角度限制了華語電影大規模登陸北美院線。
      既然虧本是明擺的事,為什麼華語電影仍然要爭先恐後地飛越太平洋呢?原來,要的就是“北美同步發行”這句廣告語。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電影公司企宣一語道破天機:“主要還是為了在國內的宣傳。被海外發行商買走版權,聽就很有國際范兒,容易吸引國內觀眾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