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重慶燒麥進化論
( 2011-04-23 )



廣州“燒賣”用雞蛋液、水和麵作皮,豬肉、蝦肉、冬菇作餡,捏成石榴花形,蒸製而成。其色皮淡黃,蟹黃鮮艷,皮軟、肉爽,稍含汁液,鮮美而香。

油膩的重慶“燒麥”南遷廣東後,被稱為了廣州“燒賣”。其再也用不燒賣,而是成為了即點即蒸即熱食的小吃,口味也清淡不少;而當廣州“燒賣”成了潮州的“肖米”,口味則被調整得更加爽口鮮香。

      在廣州飲茶必食的“燒賣”,是用未經發酵的小麥麵皮包肉餡,用竹蒸籠隔水蒸熟,又擱回爐火上燒賣的麵食,重慶人稱之為“燒麥”。重慶的“燒麥”,隨南遷的客家到了南粵。按客家人售賣“燒麥”的方式,廣東人形象地把“燒麥”稱為“燒賣”。“燒賣”的皮子由白轉成了淡黃色,肉餡肥瘦的比例,小食蘸汁的選擇,也都按廣東人的口味作出了改良……久而久之,這溫在爐火上燒賣的重慶小食成了廣州茶樓的美點。再也用不燒賣了,與蝦餃、叉燒包一起,任由茶客即點即蒸,趁熱食用。
      在廣東成了名的“燒麥”回到了老家重慶,雖小攤食牌上寫“燒賣”,但仍保持一股子“燒麥”味,廣東人吃了仍覺得太油膩。
      然而,這廣州茶樓美點“燒賣”來到了潮汕平原,卻成了潮菜筵席中的配桌點心。不但循地方的口音,“燒賣”被叫成了“肖米”、“小米”,而且餡料的內容,蘸汁的口味,也隨地方特產食材的改變,以及潮州人的飲食習慣而進行了調整。
      呈小圓柱型的潮州“肖米”,其皮子的製作十分精細;中間稍厚,四周略薄。這樣,裹上餡料後,便可保“肖米”底部不易搆透,而穿幫漏餡;“肖米”上部的邊沿,則可折疊成一朵不規則的小菊花,很是賞心悅目。
      廣州茶樓的“燒賣”,餡料以豬肉為主,肥瘦三七開;而潮州的“肖米”則加入了土產的鮮蝦、鮮筍,切成幼粒,調入精鹽、胡椒粉、老抽、白糖,更拌入了聞者驚心,食者窩心的豬油,這樣,香潤鮮甜的“肖米”更覺爽口。
      如果佐以浙醋,更是開胃消食,余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