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神獸蹤跡遍北京
( 2011-04-23 )



龍子椒圖,好閉,一般用作門環。新華社

中國的神獸是人們對自然界的走獸進行美化、神化後形成的,牠是人們的一種圖騰崇拜,寄託了人們征服自然,驅妖除魔的理想。神獸中既有龍、麒麟、貔貅等走獸神化後形成的誇張造型,也有獅、虎、象、鶴等神化後形成的較平凡的形象,牠們在人們的幻想之中各司其職,反映了人類對美好希望的憧憬。

      北京作為歷史古都,傳承了中國古老的神獸文化,形形色色的神獸在都城的建築、雕塑、繪畫、陶瓷、服飾等方面騰躍矯健多姿的身影,而龍作為華夏第一神獸更是在帝都文化的畫卷上抹下了重重一筆。古城中至今仍有神獸,昂頭、不知疲倦地佇立在屋脊、門前、院落中,經受歲月的洗禮。
      北京的神獸傳說實在太多:故宮斷虹橋的石猴、祀君廟的鐵獅子、萬寧橋的鎮水獸,甚至北京城的營建也與龍有關。還有傳聞說有人在故宮裏看到過奇怪的小獸,莫不是大殿房脊上的走獸偷偷溜了下來?沒准像電影《博物館奇妙夜》一樣,每到晚上,故宮的神獸們就會復活。
      其實,神獸只是古代人根據自然界的動物神化出來的形象,具有吉祥的寓意,漸漸地牠們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

      龍  皇權象征
      提及北京的神獸,首先要說的必然是龍,因為北京是元明清時期中國的首都,皇權至上,而龍早已是皇權的象征。據圖騰文化學者王大有介紹,唐代以後,龍已成為文化符號的集合體,到明清時期龍的形象已定型,即具有鹿角、魚須、蛇身、鷹爪等,牠的身子特別長,三波九折。
      “龍在唐代以前還帶有全民性,唐代之後就基本政治化、等級化了。例如唐代開始規定黃色的龍只能帝王使用。”王大有認為元明清時期是對龍的政治化的延續,“龍是漢族流傳下來的,蒙古族、滿族要想使他們的政權合法化,就必須藉龍來加強統治權威,用龍來神化自己,以讓漢人接受。所以元朝時更加強了龍的等級劃分,規定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五爪的龍。”
      明清時期,皇室對龍的使用更加寬泛,他們不僅在嚴肅的政治場合中使用龍,還將龍大量使用在生活器具上。從某種程度來講,元明清時期的龍只是皇帝的象征和工具。

      龍九子  各司其職
      要想理清龍這一神獸在皇室中的應用,還必須瞭解“龍生九子”。這一說法大約在明代被提出來,陸容的《菽園雜記》和李東陽的《懷麓堂集》都有過記述,但說法不一,之後的楊慎、李詡、徐應秋等人也都有論述,但也沒有超出前面兩書的有關內容。王大有認為,關於“龍生九子”現在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固定的說法,這九種龍在李東陽、徐應秋等人的記述中都有提到:
      其中椒圖、狻猊、蚣蝮、狴犴都是饕餮演變而來,古代傳說饕餮很貪吃,傷害到了自己的身體,最後身體沒了,只剩下了頭,這四種龍最后就是只有頭,沒有身體。
      椒圖的特點是好閉,喜歡聲音,用在門上作為門環,是看門的、報信兒的。老百姓又把牠稱作鋪首,所以牠還可以叫做鋪首銜環;狻猊的外形像獅子,但是頭上有兩個角,牠喜歡煙火,所以在鼎足的上部可以看到牠。牠還喜歡坐,所以佛座上也能看到牠;蚣蝮喜歡水,但牠是出水的,有鎮火的寓意,像從龍嘴裏排水的龍頭基本都是蚣蝮,牠經常存在於橋涵上、滴水上、望柱上;狴犴像虎,好獄訟之事,牠只限於用在監獄的門上。
      另外五種龍則也不一定有全身。囚牛好音樂,牠多用在二胡等樂器的把兒上;蒲牢好鳴,多用作鐘的提樑,一般提樑就是牠的身子,爪子、尾巴和頭都貼在鐘上;贔屭喜歡負重,所以用來馱碑。牠具有龍的頭和烏龜的身體,碑插在龜殼上;睚眥習性好殺,所以用牠來做寶劍或刀的吞口;嘲風的特點是望風,好險,牠多用在大殿的簷角上;螭吻是龍頭魚身,牠好望好吞,用在大殿主脊的兩頭,有鎮火的寓意。
      “有言道‘龍生九子,各有所司’,這是說牠們各有自己的神職。還有一句話叫‘龍生九子不成龍’,這是說牠們不能像廣義上的龍那樣呼風喚雨。”王大有解釋道:“九種龍都是靈獸,牠們都曾經是古代氏族的圖騰,每一種龍都代表一個氏族。”

      屋頂神獸 等級森嚴
      北京故宮的屋頂絕對是神獸們能體現自己身份地位之所。龍之九子中,狻猊、嘲風、螭吻就被用在屋頂上,而從屋頂的神獸中也可看出皇家等級的森嚴。
      故宮大殿屋頂正脊兩端的吻獸就是龍九子之一螭吻,螭吻好吞,所以是吞脊的模樣。大殿最怕火,螭吻放置在這裏有鎮火之意。如果仔細看,還會發現螭吻的背上插一把劍,據說,這把寶劍是晉代道士許遜所有,這把劍的目的是防止螭吻逃跑,取其永遠鎮火之意,也有人說妖魔鬼怪最怕許遜這把扇形劍,這裏取避邪的用意。清代的吻獸只能用在官式建築上,吻的大小要根據宮殿大小和建築等級而定。
      除吻獸外,屋頂的簷角還要立神獸。簷角最外側的是一個騎鳳的小人,俗稱仙人騎鳳。其後是一排小神獸,俗稱走獸。走獸後面是一個較大的獸頭,叫做垂獸。一前一後的仙人騎鳳和垂獸是固定的,走獸放置的多寡,一是根據脊的長短,二是根據建築的等級而定。在明清時期,簷角走獸最多可用九個,如保和殿房檐上就有九個走獸,唯一的例外是太和殿簷角有十個,多了一個行什,可能是因為“九”不足以表現牠的尊貴吧。
      除仙人騎鳳和垂獸外,太和殿簷角的走獸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和行什:有關仙人騎鳳的來歷說法不一,大概是取其絕處逢生、逢凶化吉的象征意義;龍象征帝王;鳳在明清時象征后妃;獅子是“猛”與“仁”結合在一起的能驅魔避邪護法的瑞獸;天馬是一種智慧的動物,象征尊貴、祥瑞、權威;海馬象征皇家威德通入大海;狎魚是傳說中的海中異獸,能降雨噴水,滅火防災;鬥牛是遠古神話故事中的一種虯龍,也是祥瑞動物,起鎮鬼壓災、逢凶化吉的護宅作用;行什像猴子,背有雙翼,手持金剛寶杵,具有降魔功效,又因其像傳說中的雷公或雷震子,放在屋頂還有防雷的寓意。



貔貅有鎮守宅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