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陳毅“馬門立雨”
( 2011-04-23 )



陳毅

      1949年5月27日,解放軍佔領上海。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被任命為上海市市長。
      上海是中國政治、文化、藝術、教育、科技底蘊豐厚的城市,專家學者、文化名人比比皆是。陳毅以“團結面越寬越好”的“統戰”原則開展工作。他反復強調:“這些知名人士不去台灣,不去香港,不去美國,表明他們都有愛國之心,我們就應該用,有的還可以重用!”
      陳毅關注學者、專家、文史人才,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學習、工作方面的實際問題。當時的上海百廢待興,各方面工作十分繁忙,但陳毅仍擠出時間,登門訪晤知名人士。他拜訪了化學家任鴻雋、生物學家秉志、新文化運動倡導者之一的沈尹默、商務印書館董事長張元濟、琵琶名手衛仲樂、原上海工務局局長趙祖康等。
      不久,上海成立了文史館和參事室,專門“養”一批老名士。最初僅安排30多人的編制,陳毅大手一揮:“太少了,人數後面加個零。”
      孰料,擴大後的人員卻遲遲難以落實,各區統戰部門不是認為此人不合條件,就是那位又有歷史問題。
      這一徘徊不前的棘手情況,不免引燃了陳毅的火爆脾氣,他在會議上說:“你們這些人,連蔣介石都不如,蔣介石還把段祺瑞一家養起來呢!怎麼會沒有人?上海三教九流、遺老遺少、國民黨的軍政人員多的是,每人每月給八九十或一百多元生活費,我們養得起。每月組織他們學習兩次,接受教育,有什麼不劃算?我看這樣做有個最大的好處——可以減少一些反革命!”
      於是,在陳毅的大力推動下,文史館和參事室很快就建立了。接,又成立了上海市博物館、圖書館、文物保管委員會,大批專家學者、文史人才都有了用武之地。
      陳毅不僅關心上海的人事安排,還關心遠在杭州的國學宗師馬一浮,也想邀請他出山工作。
      中共建政之初,社會遭遇巨變。馬一浮這些舊知識分子,對中共政權缺少認識和準備,內心迷茫和惶恐。但是,陳毅卻一直對馬一浮的晚年生活十分關心。
      1952年春天,招賢納士心切的陳毅,意欲邀約馬一浮擔任華東局某部門的重要職務,便輕車便服,直奔杭州蔣莊。為了表示尊重,這個戎馬倥傯的儒將,換了長衫,去拜望馬一浮。
      馬一浮的家人不知來者是誰,告知馬一浮正在休息,請客人稍候再去通報。陳毅聲稱不必驚動,他在花港公園轉了一圈,再回到馬家,馬一浮仍然沒有醒來。
      此時,天空下起雨來,馬家人請客人進屋稍作等候。陳毅卻態度謙遜地說:“未得主人親邀,不便進入。”於是,他仍然堅持在屋簷下耐心等候。
      待馬一浮醒來並起床後,知道有客人等候並淋了雨,便趕忙說:“請進!”只見陳毅的衣帽、鞋襪皆沾濕了,馬一浮連聲致歉。
      陳毅在禮敘以後,便開門見山地說:“過去人家掌權您老不肯出山。現在我們人民當家了,您老總不能袖手旁觀吧?”
      隨後,賓主言談契合,言及玄學、禪學、宋明理學和詩詞等,陳毅盡歡而去。
      不久,馬一浮寫了一首詩,詩題是《贈陳仲弘》(仲弘是陳毅的字):
      不恨過從簡,恆邀禮數寬。
      林棲便鳥養,輿論驗民歡。
      皂帽容高臥,緇衣比授餐。
      能成天下務,豈獨一枝安。
      馬一浮為陳毅禮賢下士的精神和豁達爽朗的風度所感動,終於應邀擔任了華東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1953年又擔任了浙江省文史館的第一任館長。於是,這一段陳毅“馬門立雨”的佳話,被傳頌一時。之後,二人詩篇往來,過從甚密。
      中共建政之初,高級官員和知識分子之間竟能建立如此良好的關係,比之如今,真不可同日而語。文:陶文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