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孫中山曾四訪金山 宣揚革命
( 2011-04-22 )



劉偉森積數十年的考證,整理了孫中山四次訪問三藩市的史實。

孫中山先生曾形容“華僑為革命之母”,表揚散居全球的華僑對推翻滿清的革命事業的支持。據考證他曾四度來到美國華僑聚居的三藩市灣區宣揚革命思想及籌集物質支持。他的四次訪美前後跨越十六年,從最初換來冷淡反應,到後來發展多個革命組織分支,華僑不但熱烈出錢支持,更有不少華僑子弟坐言起行,回到中國投身革命。

      根據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員、《全美黨史》主編劉偉森積數十年的考證,整理了孫中山四次訪問三藩市的史實。

      初訪金山 歎知音稀
      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二十八歲的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一八九六年,孫中山初次到美國本土,鼓吹革命。為了培植革命勢力,孫中山聯合“反清復明”的洪門人士,並讓革命志士廣為宣傳革命的理念。孫中山在金山逗留一個多月後,按原計劃,前往紐約,之後乘輪船到倫敦拜訪康德黎老師,發生後來的“倫敦蒙難”事件。
      根據孫中山在《孫文學說》的自我敘述,他對自己的首次美洲大陸之旅成果顯然難言滿意:“美洲之華僑風氣閉塞,較檀島尤甚。故予由太平洋東岸之三藩市登陸,橫過美洲大陸,至大西洋西岸之紐約市,沿途所過多處,或留數日,或十余日……然而勸者諄諄,聽者藐藐,其歡迎革命主義者,每埠不過數人或數十人而已。”

      二訪金山 險陷囹圄
      一九○三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致公堂,同年十二月,他乘高麗輪到三藩市。當時“保皇會”人勾結清領事及美國移民局職員從中阻撓,孫中山被困於碼頭木屋無法登陸。
      在當地《中西日報》社長伍盤照聯同洪門大老黃三德、書記唐瓊昌等合力營救,並聘請美籍律師那文向華府工商部抗爭,以勝訴告終。被羈留了十七天的孫中山總算安然入境。
      孫中山到三藩市後,下榻於致公堂會所內,日間飲食在《中西日報》社。他與金山僑胞朝夕相處,感情融洽。
      當年,正是“戊戍政變”(一八九八年)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潛逃到美國,糾合徒眾,先後在檀香山及三藩市成立“保皇會”,勢力甚大。有不少洪門人士加入其中,甚至連致公堂的機關報《大同日報》都被“保皇會”滲透和利用,在言論山大肆反對革命、反對共和,革命氣氛一度低落。

      籌措軍餉困難 激發結盟
      風雲變幻,革命暴動一觸即發。孫中山接到香港胡漢民密電,稱急需5萬元港幣以應新軍起義。但當時因贊助革命者不多,又值年關,同志們奔走數天,只籌得數十元而已。為加快籌備軍餉,孫中山向致公總堂大老黃三德求助。黃即向堂內各值理磋商,皆謂茲事體大,非短期內所能解決。
      1910年2月初,起義的新軍進攻廣州失敗,倪映典戰死。孫中山悲痛萬分,向李是男父親李佑寬經營的“和隆皮鞋店”借貸600美元,湊成港幣1000元,匯香港為義軍善後之用。
      有鑑於在美國籌措軍餉困難,孫中山對於廣結同志、成立革命組織有迫切的需要。1910年正月18日在三藩市成立“美西同盟會”,孫中山親任主盟人,加盟者有:李是男、黃伯耀、黃蕓蘇、許炯黎、劉漢華、趙煜、黃傑亭、李旺、黃經申、李梓青、崔通約、張藹蘊等十多人。不久,“美西同盟會”易名為“中國同盟會美國總支部”,統轄全美各分會,黨勢日盛,各埠僑眾陸續加盟者,後有:黃超五、鄺林(佐治)、朱卓文、鄭占南、龔顯裔、馬錦興、劉鞠可、余森郎、陳披荊、譚南、鄺瑤普、梁天民、鄺灼良、黃晉三、鄺其標、古掃胡等數百人,多屬僑界翹楚。

      發債籌餉 積極改組洪門 
      致公堂大老黃三德、書記唐瓊昌力勸《大同日報》主筆歐矩甲與孫中山合作,歐堅拒後遭黃、唐驅逐出報館。此後,《大同日報》為革命黨人所掌控,大力宣傳革命,開導人心。
      有感於旅美僑胞的思想,多受康、梁影響,孫中山委託《中西日報》印刷鄒容的著作《革命軍》一萬一千冊,分贈各地僑眾。同時,為了爭取更廣泛的支持,建立革命隊伍,他發動基督教友在大埠籌組“興中會”分會,在華埠士德頓街上的“長老會正道會所”舉行“興中會救國籌餉大會”。到會者眾,公推時任加州大學教授的鄺華泰博士為主席。鄺對孫中山的革命救國主張非常景仰,他在演講會上倡議民眾購買革命軍所需的債券,每張10元。待革命成功後,每張債券連本帶息100元。凡購券者自動成為“興中會”當然會員。
      與會者購買債券熱情高漲,但擔心入會後在家鄉的親友受牽連,為清廷所害。孫中山當即表示債券可不記名。民眾購買債券踴躍,得逾4000元。
      孫中山認為,洪門弟子雖然人數眾多,但組織極為散漫,對革命起到消極作用。於是,他建議舉行洪門會員總註冊,以健全組織,孫中山代為擬定致公堂新規程80條,總堂各幹事均表贊成。期後,孫中山與黃三德分訪美國各地,鼓吹革命及推動洪門會員總註冊。通過發行債券所得的籌款對此運作起到重要作用。

      三訪金山 首辦黨報
      1905年秋,國父在東京將“興中會”改組為“中國同盟會”,會章規定:在國內設四部,海外設四部。1)美洲,以金山大埠(即三藩市)為中心,管轄南北美洲;2)南洋,以星加坡為中心,管轄英、荷屬地及緬甸、安南、暹羅;3)歐洲:以比利時京城為中心,管轄歐洲各國;4)檀島,以此為根檀香山為中心,管轄夏威夷群島。

      革命分子殯儀館作基地
      “同盟會”本部在東京成立後,即屢次計劃派員赴美籌組分部。1908年,會員李是男受命到美國,與溫雄飛、黃蕓蘇、黃傑亭、黃伯耀、許炯黎等創辦“同盟會”的秘密組織“少年學社”,從事革命活動。“少年學社”以黃伯耀在華埠花園角旁經營的“永生殯儀館”為據點,取其“置於死地而後生”的意義。孫中山曾在此處多次與同志約會。
      為宣傳革命,李是男、黃伯耀等人於1909年創辦“少年學社”的機關報——《美洲少年周刊》。共推溫雄飛為總理,黃超五為總編輯,李是男為副刊編輯,黃伯耀為翻譯兼發行人,李旺負責寄發外地周刊。此周刊開創了國民黨在美洲創辦黨報的歷史。《美洲少年周刊》出版後,風行於南北美洲各地。由於革命形勢的需要,在孫中山的指示下,籌劃周刊改辦為日報。
      1909年9月初秋,孫中山從歐洲抵達紐約,即成立“美東同盟會”;10月初八,轉赴芝加哥,成立了“美中同盟會”;12月26日,孫中山乘火車抵達三藩市,“少年學社”李是男、黃伯耀等人到車站接待。孫中山下榻於華埠企李街頭巷841號的粵東旅館第三號房,每日用膳多在旅館樓下的“馨新居飯店”。其時,金山地區的革命同志只有“少年學社”社員十多人,均為僑校教員及工界人士。

      黃興為黨報題詞
      孫中山在金山逗留了三個月,1910年3月,從金山前往檀島,改組“興中會”為“同盟會”。金山各同志繼續籌辦日報,決定以“股份公司”方式進行籌募,每股一元。凡同盟會會員,須至少認領一股。其時,李是男、黃伯耀各認購200股為首倡,其余共銷售3000余股。“股份公司”租用企李街881號的一家店鋪為地址。當時,大埠包括《中西日報》、《大同日報》等在內的三家中文報紙均在午間出版,公司決定報紙以“少年中國晨報”(Young China Morning Paper)為名,以示朝氣蓬勃。由孫中山創辦的黨報,黃興親筆題詞,於1910年8月19日,《少年中國》在三藩市正式出版,經歷80年7個月後,直到1991年4月1日始告停刊。
      四訪金山喜聞凱歌1911年3月,孫中山由南洋經歐洲抵達紐約,曾到加拿大,4月再返美,分別訪問美東、美中各地,最後一站是三藩市。這是孫中山訪美最後一次,他時年45歲。
      《少年中國》晨報已發行了8個月,孫中山以報社為臨時辦公地點,發動組織“中華革命軍籌餉局”,委任李公俠(即李是男)為會計,由孫中山及公俠署名發行“中華民國金幣券”,面額分為十元、百元、千元三種。他還親自繪製“清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圖案,附印於金幣券上,並囑咐按照規定的尺寸比例製造國旗,備為革命成果時所用。
      鑑於同盟會與致公堂雙方的成員存有鴻溝,未能充分團結合作。孫中山乃勸導同盟會員一律加入致公堂為會員,以消除成見。事成後,孫中山即向致公堂提議,組織“洪門籌餉局”,對外則用“國民救濟局”的名義運作。同年6月,孫中山繼續到各地宣傳革命。在加州境內的有:葛崙(Courtland)、沙加緬度、洛杉磯、樂居(Locke)、佛斯盧(Fresno)、士德頓(Stockton)等華僑眾多的地區。
      所到之處,孫中山均大力揭露清廷的腐敗,解釋革命必將成功的理由,並勸導僑胞加入同盟會。此時,大勢所趨,人心思變,開始趨向革命。
      1911年10月11日(武昌辛亥革命第二天),孫中山抵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Denner),聞知起義成功,更與當地僑胞慶祝。10月13日,孫中山經芝加哥,與當地僑胞於15日舉行預祝中華民國成立大會。11月2日,孫中山離開紐約,11日抵達英國倫敦,21日到法國巴黎。他認為,建國必須與外交配合,爭取各國援助。他爭取與各國朝野人士會晤。
      1911年12月21日,孫中山乘船抵達香港,25日抵達上海,29日當選臨時大總統。翌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職。



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員劉偉森主編的《全美黨史》。

在三藩市華埠旁的聖瑪麗廣場,豎立孫中山紀念像。

國父紀念館內,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等珍貴的歷史資料長年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