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虎妈蔡美儿和她强悍的爱
( 2011-04-22 )



蔡美心與兩個女兒。

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蔡美兒因一本關于教育孩子的書《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成為爭議性的人物,家長們和關注教育人士對她的做法有褒有貶。最近,被蔡美兒罵成“垃圾”,也不准看電視或有玩伴的17歲大女兒Sophia (蔡思慧),即將成為常春藤盟校的學生,這被一些人稱為“虎媽的勝利”。因為教育觀點的強悍嚴厲,“蔡美兒”這個名字幾乎成了用嚴厲方式教育孩子的代名詞。最近,蔡美兒在她的臉書網頁中表示,17歲的大女兒蔡思慧已獲哈佛和耶魯錄取,可是尚未決定上哪一所學校。這被某些輿論視為“虎媽”教育的初步勝利,也有人不以為然,認為上名校不是培養孩子的唯一目的。

      教育模式完全仿效父親
      蔡美兒英文名叫Amy L. Chua,1962年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尚貝恩,生肖屬虎。因為屬虎,又對孩子嚴厲,所以被兩個女兒稱為“虎媽”,她自己也樂于接受這麼稱呼。
      這位著名的“悍母”,看起來並不是凶巴巴的,而是優雅迷人,一頭長發搭在肩上,愛笑,說話快人快語。據說,她的胳膊上紋上了虎紋,讓人感到她的幽默。
      蔡美兒本人是位精英人才。她畢業于哈佛法學院 ,在杜克大學法學院任教後,後來成為耶魯大學的教授之一。在開始她的教學生涯中之前,她是佳利戈特利布·斯蒂恩和漢密爾頓公司的法律助理,專長是國際商業交易、法律、發展、民族衝突研究、全球化和法律。她的丈夫Jed,是猶太裔美國人,大女兒叫Sophia(蔡思慧),小女兒叫Lulu(蔡思珊),都是十幾歲的孩子。
      祖籍福建,父母在菲律賓長大的蔡美兒,父親蔡少棠於1960年被麻省理工大學錄取,取得博士學位後擔任大學教授。蔡美兒是家中老大,姊妹們也非常優秀,大妹畢業于耶魯法學院,二妹畢業于哈佛醫學院,小妹Cythia雖有唐氏綜合症,但曾拿過兩次殘障奧林匹克運動會游泳冠軍。
      蔡美兒的教育之法沿襲于她的家庭。蔡美兒的父母是麻省理工學院的高材生,對女兒有很高的期望,在蔡美兒不聽話的時候,她的爸爸曾不止一次地用家鄉話罵女兒是“廢物”。在蔡美兒在班裏成績拿到第二名的情況下,爸爸說這是給他丟臉。
      在父母的嚴格教導下,蔡美兒順利從哈佛法學院畢業,做過《哈佛法學評論》的執行主編,後來做了耶魯法學院教授。“我是被極其嚴格同時也十分慈愛的中國移民父母撫養長大的,我有最美好的童年!”蔡美兒說。
      當蔡美兒的兩個女兒降生後,她也將父輩教育子女的方式運用到了自己兩個女兒身上,“我的教育模式完全仿效我的父親”。兩個女兒取得全A的優异成績,擅長鋼琴和小提琴,並在很多比賽中取勝,四歲時就會讀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的作品。

      十大不準惹爭議
      今年1月8日,蔡美兒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為什麼中國媽媽更勝一籌?》(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一文,回顧了她自己的教育方式,並分析了她眼中的中美教育差异。文章一出,在美國引起熱議。
      文章是在《虎媽的戰歌》這本書推出之際發表的。她在書的封面上說:“這是一本關於一個母親和兩個女兒,以及兩隻狗的故事。這原應該是一本關於華裔父母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更優於西方父母的故事。但取而代之的,它是一本關於文化衝突,還有一點關于榮譽感,及我曾經如何向一個13歲孩子屈服的故事。”蔡美兒表示,中國父母可以命令孩子功課全部拿A,西方父母只能要求孩子盡力。
      蔡美兒的著名的“十大不准”規定是:不准在外過夜、不准有玩伴日(playdate)、不准參與校園話劇、不准投訴不能參與校園話劇、不准看電視或玩電腦游戲、不准自己挑選課外活動、不准有科目低于A級、除了體育和話劇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不准玩鋼琴及小提琴以外的樂器、不准不練習鋼琴及小提琴。
      蔡美兒管教兩個年幼女兒的一些極端做法最具爭議。有一次蔡美兒的女兒一首鋼琴曲彈不好,她就要求女兒練到深夜,期間不讓她吃飯,也不能去洗手間。還有一次,她在一個晚宴上告訴所有客人,她在大女兒沒有禮貌時喊她 “廢物” ,讓客人們都覺得坐立不安,有一位女士甚至為孩子的遭遇哭了起來。
      她的大女兒蔡思慧屬猴,小女兒蔡思珊屬豬,不同的生肖,暗示了兩個孩子迥异的性格,也讓她經歷了一個母親的蛻變。蔡美兒說,第一個孩子比較聽話,但第二個卻完全不同,而且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來。
      讓蔡美兒欣慰的是,這本書不僅是她自身的反思,也拉近了她和女兒、母親的關係,她表示孩子們讀後更願意和她交流,也都更理解她。比如大女兒一直認為母親更喜歡露露,花的時間更多,也總是在為妹妹操心,而她現在知道媽媽一樣平等的愛她們。而小女兒瞭解,媽媽不是要對她嚴厲(Mean),而是想給她一個未來,不願放棄她,對她非常自信。蔡美兒的母親也給了蔡美兒肯定,說她愛死了這本書。
      蔡美兒說,兩個女兒讓她最感動的時刻,一是她完整意識到大女兒多麼的勇敢和貼心,因為虎媽太習慣要求女兒做這個或那個,並且不斷加碼,以及看女兒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奏鋼琴的那一刻;另外則是小女兒對她說:“別傻了,當然我喜歡你是個嚴格的華裔母親。”蔡美兒說,當她後來決定給小女兒空間,母女緊張關係放鬆下來的時候,女兒重新親密起來。
      對于理想型的父母和子女的關係,蔡美兒認為是混合了父母和嚮導的角色,父母要學會傾聽,並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孩子的朋友。她說:“如果孩子不跟你交談,說心裡話,是很危險的,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可能面對的痛苦或麻煩。”

      嚴厲標準不同
      雖說西方的父母覺得自己也不失嚴厲,但他們通常不能和中國媽媽們相比。例如,她的西方朋友認為自己讓孩子每天花30分鐘練習樂器那算是夠嚴厲的了。他們最多只能做到一個小時。而對于一個中國母親來說,一個小時的練習真的太容易了,接下來的兩三個小時才算是艱難的功課。
      有研究表明,中國父母每天在督促孩子學習上所花的時間是西方父母的將近十倍。相比之下,西方的孩子更傾向于參加運動團體。
      華人父母很明白,沒什麼事情是有趣好玩的,直到你擅長於此。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你得刻苦努力,而孩子天生就是不想努力的,這就是為什麼父母必須掌控孩子的偏好。這通常需要父母這一方有剛強的毅力,因為孩子常會抵觸,萬事開頭難,而西方父母在開頭時就放棄了。但是,如果處理得當,中國式的戰略便會產生一個良性的循環。頑強實踐,實踐,再實踐,這是至關重要的。死記硬背重複練習的重要性在美國被低估了。一旦孩子開始擅長了,無論是數學、鋼琴、投球或芭蕾,他或她得到外界的一致好評,得到了人們的贊賞和喜歡,孩子就會建立信心,並使一度不太有趣的事情變得有趣起來。反過來,父母讓孩子更加努力也會變得容易起來。

      保護自尊還是嚴厲批評
      西方的父母對孩子的自尊極為焦慮。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會感覺如何,他們不斷嘗試安撫他們的孩子。儘管孩子測試成績一般或演奏表現平平也給予他們相當大的鼓勵。換言之,西方的父母更關心孩子的心理。中國的父母卻更願意肯定“堅強”,而不是脆弱。
      例如,如果一個孩子帶一份A-的考試成績回家,西方家長極有可能給孩子很高的評價。而中國媽媽會在恐怖和喘息中詢問孩子到底什麼地方出了差錯。如果孩子得的是B,有些西方父母仍然會稱贊孩子,其他父母則會坐在孩子身邊來表達不滿,但他們會小心翼翼地不讓孩子們感到缺乏安全感,他們不會說他們的孩子“笨”、“毫無價值”或“恥辱”。如果孩子的成績最終沒有得到改善,他們可能安排與該校校長會面,目的是質疑這門功課的教學方法,或者是質疑授課教師的資質。如果中國的孩子獲得了B,首先是媽媽的一聲尖叫,然後深感受挫的中國母親立即很可能會和自己的孩子一道,把題目做上數十次或是上百次的測試練習,目的就是要讓孩子的成績上升到A。
      中國家長要求完美的成績,因為他們相信,他們的孩子可以做得到。如果他們的孩子沒有做到,中國父母就會假設這是因為孩子不夠努力。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父母對於孩子成績不夠理想所採用的解決問題方式一般都是呵斥、懲罰和批評。

      “誰欠誰的”看法不同
      中國家長認為孩子什麼都是欠他們的。這個原因有點兒令人難解,它可能是儒家孝道以及父母為孩子作出犧牲種種理由的綜合反應。說實在的,中國媽媽在孩子身上的付出是巨大的,她們長時間親自辛苦地輔導孩子的功課,同時訓練並刺探他們的孩子。中國孩子必須以自己的一生來報答父母,使父母為自己感到驕傲。
      相比之下,她覺得大多數西方人可不認為父母是孩子永久的債主。她的丈夫杰德說:“孩子沒辦法選擇父母。”他說:“他們甚至不能選擇出生。是父母給了他們的孩子生命,所以父母有責任為他們提供基本生存條件。孩子不欠父母什麼,他們的職責是將來自己的孩子。”

      觀點引中西教育熱議
      蔡美兒在文章舉了一個例子:為了讓自己7歲大的女兒學會彈鋼琴曲《小白驢》,逼迫孩子連續數小時練習這首曲子,中間不許她休息甚至去衛生間,一直到學會彈奏為止。這篇文章在《華爾街日報》刊出後,猶如向美國社會投下一枚重磅炸彈。有人認同東方式兒童教育,但更多的人認為,對兒童來講,這種教育“太恐怖了”,對這種“專制霸道”的教育能否持續,大打問號,並認為最好的育兒方式或許是“集中西之優點”。
      在《華爾街日報》網站上留言的讀者,有些對蔡美兒表示贊賞,但更多的卻是尖刻的批評。蔡美兒也承認她在書中所表達的觀點存有爭議,就連她的丈夫都在某些時候對她的做法提出一些溫和的指責。
      有人評論說,如果家長的目標是讓孩子成為做事效率高的成功人士,那麼中國的母親們無疑比多數美國媽媽更勝一籌。但如果將成功簡單地定義為“高分”、“獲獎”、上名校,那麼教育出來的孩子肯定是疲憊不堪的、能力低下的不健康兒童。美國兒童心理學家也不認同蔡美兒的方法,認為這樣霸道的母親很難教育出像微軟創始人蓋茨(Bill Gates)般的杰出人才。
“不打不成器”、“響鼓必須重槌敲”之類的規矩,在中國一些家庭似乎不值得大驚小怪,但與西方的教育方式完全相異。
      西方父母強調孩子的自尊,批評孩子也只說些拐彎抹角的、鼓勵性的話。而中國父母認為孩子是堅強而不是脆弱的,因此不顧一切地辱罵、加壓。在蔡美兒說,中國媽媽可以直截了當地對女兒說“胖妹,減減肥吧”,而西方父母從不提“胖”,只閃爍其詞說些“健康”類的話,但是他們的孩子到頭來還是因為飲食失調和自卑而接受治療。
      蔡美兒表示,她寫這本書不是為了告訴人們怎樣當家長。她是在自己的孩子反抗她認同的父母的管教方法,感到自己的家庭有四分五裂危機的時候寫這部書的。她說,她在書中寫出她認為的家長管教子女的許多有效方法,但也談及錯誤的做法。

      蔡美兒看中西教育
      蔡美兒在書中說,她使用“中國母親”,這個說法是比較寬泛的。她知道一些韓國、印度、牙買加、愛爾蘭和加納的父母也具有同樣的素質。相反,也有些華裔母親,幾乎就是出生在西方的西方人,她們已經算不上是中國媽媽了。同理,她對“西方父母”的提法也是在寬泛意義上的,西方父母其實也是形形色色的。



蔡美兒的育兒故事成了《時代周刊》的封面。

著名的“虎媽”蔡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