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張學良設基金扶助遼寧教育
( 2011-04-15 )



張學良

      1928年6月,張學良接替其父張作霖,成為奉軍和東三省的首領,他立志振興東北。
      當年11月,張學良得知遼寧中學和小學教育陷入資金困境,經過思考,決定捐出自己的500萬銀元作為教育基金,專門用於扶助遼寧的中小學教育。當時的500萬銀元,絕對是一筆數額巨大的款項。
張學良捐出500萬元巨款後,隨即主持成立了“漢卿捐助遼寧省中小學教育基金會”,並於1929年2月正式成立了教育基金董事會,作為保管和處置此項基金的常設機構,由他親自擔任董事長。同時,他還製定了基金董事會章程,明確規定了該項基金的管理、使用等細則。
      為了合理使用漢卿教育基金,經基金會董事會研究決定:將500萬元基金全數存儲於東三省官銀號生息,月息1分2厘,每月得利息6萬元,全年72萬元,以此利息作為資助遼寧各學校經費開支,這對於當時遼寧的中小學教育猶如雪中送炭。

      具體的作法是這樣的:
      第一,為了鼓勵中小學教師積極從事中小學師範教育,基金會決定,對於表現好的和比較好的中小學教師,發放數量不等的補助金。
      基金會每年依據教師的教齡、教學成績、個人資歷等,對每一位中小學教師進行考核,將所有教師評定為甲、乙、丙、丁四等,對於甲、乙、丙三等發放不同數額的補助金,丁等不予發放。為了使評定工作公平、透明,採取積分制的方法進行評定。
      對於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分為教學成績、訓管情況、教務工作、教育著作和教具製作、資格、課外服務成績、參加教育學術團體、獲獎情況等8個方面,製定了具體的計分標準,達到不同的分數,自然進入相應考評檔次。
      第二,為提高中小學教學品質和水準,基金會於1929年3月成立了遼寧省中小學教育研究班。參加研究班的學員由省城和各縣從各中小學教師中選送,經教育廳考試合格者方能進入研究班學習。學員除課堂授課外,還組織參觀、實習。學習結業後,由教育廳和選送的縣政府任命擔任中小學校長或督學、教育委員等職。至“九一八”事變﹐共舉辦了兩期小學教育研究班﹐並組織畢業學員赴京﹑津﹑滬﹑杭進行教育考察。
      第三﹐基金會規定﹕凡被評為丁等的小學教師﹐必須在寒暑假參加由各縣組織的講習班學習。講習班主任由縣教育局長擔任﹐講師由基金會聘請﹐經費由基金會承擔。到1930年暑假﹐已在全省29個縣舉辦了講習班﹐參加學習的小學教師達4000多人。
      此外﹐基金會還主持在東北大學體育學院附設體育專修科﹐為各縣培養體育人才﹔籌建科學館﹐建築體育場﹔為各縣督學發放補助金等項工作。
為使各項工作按部就班地進行﹐基金會同遼寧省教育廳陸續製定了10多個具體辦法﹐如﹕《中小學教員補助金發放辦法與注意事項》《中小學教員薪俸發給辦法與注意事項》《中小學教育研究班組織大綱》等﹐同時還製定了實施細則。
      基金會對於經費支出注意嚴格把關﹐儘量使經費開支用得科學合理。以1929年為例﹐基金會預算與決算情況為﹕中小學教員薪俸補助金55萬元﹐小學教員助學金5萬元﹐包括假期講習費3萬元﹐小學教育研究會征集論文﹑刊行雜誌叢書1萬元﹐選送國內留學研究小學校教育或參觀調查1萬元﹔體育補助金5萬元﹐建築圖書館5萬元﹐特種補助準備金1萬元。
      張學良捐出巨款創辦基金會﹐真心實意地促進遼寧中小學教育事業﹐推動了遼寧全省中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他為遼寧中小學教育事業所辦的各項實事﹐共進行了兩年(1929年和1930年)﹐次年發生“九一八”事變﹐因日軍侵佔東北而停止。文﹕沈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