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在美國高中學習的日子(下)
( 2011-04-08 )



      獨立開放的電腦課程
      美國的電腦課程教學模式與上期文章提到過的體育課竟然出奇相似,老師只負責答疑和提供參考書目,其余的學習過程完全由學生自己完成。我們每堂課的任務就是按照書本上的指示,完成一個又一個的示例程式(Program)或項目(Project)。每做完一本書就意味掌握了一種新程式的運用。學期末老師會根據程式完成的結果以及我們在一學期內各自所自學的書本數量給每個人做成績評定。通常情況下,按要求完成兩本書的學生拿到A,3本A+,4本A++,5本或以上的可拿到A+++。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促進學生將書本知識和自我實踐相結合,還培養了學生的自學理念,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同時照顧到了每個同學不同的學習進度,可謂一舉三得。

      旁征博引的社會學課
      如果說在美國學習英語寫作是一知半解,學習電腦是摸石頭過河,那麼學習社會學就真可謂是雲裏霧裏了。且不提社會學裏紛繁複雜的學術術語,作為中國高中生,我對美國的社會結構、政府機制等常識知之甚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後,我的成績只拿了一個B,期末總評之所以拿了個A,則全靠圖書館的幫忙了。中國高中的圖書館幾乎很少像美國高中圖書館那樣被利用起來,學生一般是到了大學寫論文的時候才會意識到圖書館的重要性。然而,在美國從高中甚至小學時代起,大量的資訊就必須通過圖書館獲取。記得當時我與學校的圖書管理員相處甚佳,他們總能為我提供尋找答案的方向,幫助我及時解決社會學老師提出的無數難題,也給我在另一個方面補充了課堂知識。

      信心大增的數學課
      數學課對中國學生來說,可算是最輕鬆的了。美國的數學,即使是微積分這樣的課程也非常簡單,每題所用到的公式不會超過兩個,且都是簡易的計算,即使遇到複雜計算,也可依賴函數計算器,因此無論多複雜的計算都不在話下。事實上,美國人的數學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賴計算器完成的,老師在課上一般只是描述該怎麼運用計算器來完成題目。每次上課,老師都會將高級函數計算器借助一條資料線投影到螢幕上,接便開始以其純熟的按鍵順序來講解題目——對此我一直無法適應。可見美國人的教學理念是實際運用,而非單純的解題,這也造成了中西方理科教學的差異。
      然而數學課也是我最為鬱悶的一門課。因為美國的數學老師很不習慣區區一個中國高一學生的數學水準能夠達到他們的大學水準(中國的數學教學向來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因此我的第一份數學作業居然是背誦美國50個州的州府……
      為了打擊我的氣焰,數學考卷的難度從A級升至D級,最後數學老師搬出了最高等級的E卷(據稱這是他為師20載所出的第一份E卷)也未能壓倒中國孩子“高超的數學天分”。於是數學老師終於“屈服”,從此再沒對我有半點歧視,他甚至還專門把自己無法解答的題目作為附加題添在試卷末尾,並赫然寫上“Bonus Questions for Ann Only”(只有Ann能做的附加題,Ann是我的英語名字)以期待我幫他解答。正是有了這樣一位老師,我在數學學習上越發有了奮力拼搏的動力。所謂“不打不相識”,我們之後成了好朋友,並經常在一起討論數學問題。

      會學 會玩 會生活
      在中國,升學壓力使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關注自己的學業,忽略了高中生活的真正意義,乃至最後即使進入自己理想的高校,也會回頭歎息自己曾經失去了太多的年少樂趣。而美國高中一年的學習生活,卻使處在叛逆期的我感受到了一分意想不到的充實與安定。對我來說,也許這一段多姿多彩的日子只可以用“成長”來形容,它讓我明白了高中生活不僅只是埋在課本裏,而應是活力四射、奮發向上的,而我們的目標也應該是:會學,會玩,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