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藉補貼遏通脹 亞洲結惡果
( 2011-04-08 )





      糧食價格持續攀升,加上中東和北非的政局不穩,刺激國際油價飆升,刺激亞洲新興經濟體的通脹進一步加劇。區內不少國家採取擴大補貼、物價管制或其他的短期措施,來舒緩物價帶來的民生影響,希望延遲加息或貨幣升值,這等可能拖慢本身經濟增長步伐的手段。但經濟師警告,這類短期治標的措施,最終可能產生適得其反,導致通脹更加失控。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公布的食品價格指數,連升8個月後,2月份再創新高報236點;中東和北非不滿政府管治的民眾示威此起彼落,令紐約期油升逾每桶100美元,導致經濟蓬勃的新興市場通脹不斷升溫。
      為了舒緩通脹的影響,印度政府率先延長國民使用柴油及其他燃料的補貼,並打算擴大對食品的補貼;新加坡政府今年頭三個月的通脹高踞在4.5%以上水平後,亦推出退稅、給中小企業現金補助及其他措施對應;印尼政府3月的通脹達7%,也考慮押後執行由本月起撤銷長期補貼燃料使用者的計劃。

      長遠造成市場扭曲
      這等措施和中國內地政府去年11月指示地方政府,提供生活補貼和控制物價之舉,原意都為舒緩民眾在物價飛漲下的壓力。泰國財長柯恩表示,區內大部分國家都沒有單純依靠市場機制來調節物價的余地,因為草根階層已捉襟見肘;該國早前宣布,延長給窮困人士豁免電費及公共交通費的計劃至6月。
      經濟師認為,這些新興市場的補貼和派錢,都屬緩兵之計,借此避過大幅調高息口,以免拖慢增長步伐,甚至吸引熱錢湧入炒作的衝擊和動搖經濟體系的風險。但他們警告,從較長期的角度來看,資助或補貼的方法會刺激民眾消費,反而更加推升物價。政府管制物價的做法,會打擊農民或生產商增加供應量的意欲,無法通過增加產量來讓物價回落,造成扭曲的市場狀況。
      區內經濟體在經濟蓬勃、庫房盈余充裕下提供的這類補貼,短期而言是綽綽有余,但終究難以持久。過去不乏一些國家因為取消民生和物價補貼,而引發社會政治動盪的例子,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印尼蘇哈圖政府正是這樣倒台,玻利維亞近期也在全國交通業威脅大罷工下不得不撤回取消燃油補貼的行動。

      取消補助惹激烈反對
      不過,也有較明智的補貼方法,例如巴西今年便大撒數以10億美元計的補助貸款,支持提升該國的糧食供應,鼓勵畜牧業和農民提升供應,以追上隨經濟蓬勃而飆升的本土糧食需求。
經濟師指巴西此舉有助壓抑通脹。
      此外,補貼手段會令消費者產生依賴,甚至貪得無厭。在泰國,有部分商販甚至抱怨政府遏阻物高漲不力,令他們收入減少。不過,也有部分國家因財政壓力而要取消補貼,越南因為補貼負擔過重後,最近決定撤銷對油價的補貼,任由其飆升24%,結果3月份的通脹攀至接近14%的25個月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