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與宜賓五糧液齊名的宜賓燃面
( 2011-04-01 )



上海世博會上,美國客人對宜賓燃面情有獨鐘。

      每日清晨,天剛麻麻亮,出門即可聞到滿街的燃面香味撲鼻而來,看到麵館裏的伙計們用大鐵鍋燒開水,準備香蔥、芽菜、碎米花生等佐料,忠於職守地站在店鋪門口,迎候第一批食客的光臨。你若走進任何一家店鋪,端出來的每一碗宜賓燃面都是好味道,不愧為巴蜀一絕!人到此處,應伙計們吆喝聲,倘若不進入店鋪,落座吃一碗宜賓燃面,就不能領略萬里長江第一城的地道韻味!
      據說地道的做法是,麵條入沸鍋斷生即用竹笊籬撈起,勁甩兩下去掉多余水分盛入碗中。淋入煉熟菜籽油,趨熱用筷子挑散和勻使之不起粘,隨即淋上本地醬油、多種香料密制的油辣椒、宜賓芽菜末、炒熟碾成半碎的花生末、蔥花挑拌均勻即成。如在面上澆一勺炒香的肉臊就是葷燃面,淋上骨湯則成燃湯麵,怎麼做都好吃。
      宜賓燃面與五糧液一樣,定要當地的水源製作,方顯本色。倘若換了一種水,便做不出那味兒來。最地道的宜賓燃面確有秘方,如今已有第四代傳人趙素,在宜賓城中心經營一家宜賓燃面總店,正在將這一道中華美味小吃發揚光大。宜賓燃面總店的味道確實不同凡響,很難模仿。舉例說,近年來日本人多次到宜賓考察出好酒的秘笈,甚至花大錢買走了酒廠老窖池裏的酒土,唯獨缺了原水,高科技勾兌出來的日本五糧液也只能說是仿品,一到口中便知真偽。
      也正如四川坊間講究吃臘肉的方法,最高境界是吃“菜板臘肉”,說的是剛煮熟的臘肉,撈出鍋後熱氣騰騰,須在松木砧板上邊切邊吃,混合砧板上殘留的松木香味,生鐵菜刀上的金屬味,灶臺上彌漫的柴火味,灶王爺前佛龕裏散發出的陣陣仙氣味兒,而且送入口的黑毛豬醃製成的臘肉片定要滴油燙嘴,那才叫做原汁原味!過了那須臾一瞬間,味道便打八折,個中食韻、快樂指數和審美情趣,大概只有真正的“老饕”、美食家或特級烹飪大師才能憚悟得出來。
      從宜賓乘船順江而下,沿江兩岸皆是古色古香的集鎮,像是北京的糖葫蘆,一個接一個,連成一串,例如南廣、李莊、羅龍、南溪、江安、納溪,不勝枚舉。值得一提的是,在南溪縣轄的古鎮李莊,抗日戰爭時期彙聚了前來避難的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北京大學和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都集中駐學李莊,知識精英人數逾萬之眾。一時人聲鼎沸,人才濟濟,其間到此做學問的大家如林,他們包括:傅斯年、李濟、吳定良、董作賓、勞幹、夏乃鼎、梁思成、林徽因、郭沫若等國內著名學者、以及美國費正清、英國李約瑟等國際著名學者,不一而足;下游的南溪縣時稱“萬里長江第一縣”。其臨江城門巍峨壯觀,保存完整,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門”。這裏也是我的父母人生落難的地方,父親上世紀58年因與當時的學校支部書記言語不諧,被增補為“右派”,遂被發配,在母親的陪伴下,來到這裏的縣中學教書,共同渡過了22年的歲月歷程,直到退休;偏安一隅的江安,抗日戰爭時期則彙集了當時國內文化界的眾多知名人士,例如著名導演謝晉曾就讀于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曹禺、洪深、焦菊隱、馬彥祥、陳鯉庭、張駿祥等戲劇名家曾在這裏任教。在那“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年代,他們無疑是品嘗宜賓燃面的第一代“外鄉人”、“下江人”,或稱“讀書人”,並將宜賓燃面的好味道逐漸傳向了外部的世界。

      宜賓燃面走紅上海世博
      宋代李之儀的《蔔運算元》裏有句“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說的是有情人長相思、長相望的故事,詩意動人心弦,感人肺腑。從地理版圖上看,宜賓和上海正合了長江的頭尾之說,還真是緣份到“家”了。去年初夏,萬里長江第一城的宜賓燃面,欲罷還說休,終於走向了長江的出海口,走紅了上海世博會。
      今年春節我回國,在宜賓見到了宜賓燃面總店的掌門人趙素。她情不自禁的回憶道:“你沒看那陣仗,真的是火得不得了。”由此可見,宜賓燃面代表中華名小吃,在上海世博會上實“風光”了一回。世界各國不少政要,社會賢達,經濟500強的寡頭,應邀品嘗宜賓燃面,趨之若騖,大快朵頤,紛紛交口稱道其好口感,回味無窮。
      據趙素介紹,2010年初,國內總共有幾十種麵食參加了選拔,以期進入世博會。宜賓燃面為了確保在世博會不“失手”,經過反復研究,多次試驗,從麵條製作到佐料選擇,從“配湯”的熬制到“打面”的火候,都嚴格加以控制。後來經過世博會層層篩選,宜賓燃面終於在全國各種面類食品中脫穎而出,被世博會選定,作為官方接待宴席上的唯一麵食。
      隨後的2010年5月,宜賓燃面,像小媳婦登上了大雅之堂,成功地被請進了上海浦東的金茂大廈,在超5星級金碧輝煌的宴會廳裏擺開了自己的杯盤碗碟,全部成本開銷均由上海市政府買單。趙素說:“開幕式的那些天,我們每天都要製作1000份以上的宜賓燃面。供應各國貴賓。由於正宗的宜賓燃面離不開原產地的材料,為了保證參加世博會的宜賓燃面品質,在上海製作燃面所需的原料,除了水以外,都是從宜賓空運到上海去的。”目前,作為中華名小吃的宜賓燃面,由於在世博會上深受歡迎,已作為上海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宴請客人的重要名小吃之一,並受到各省市飲食行業與美食愛好者的關注。
      “鬆散紅亮的麵條,富有彈性,猶如身旗袍女人的纖纖細腰,麵條上面覆蓋的宜賓芽菜、芝麻、花生、核桃、金條辣椒、上等花椒、味精以及香蔥等輔料,宛如旗袍上的花紋。撲鼻的香味,比女人身上的法國香水味還要濃郁,撓得人心裏癢癢的……”這是上海一媒體報導外國貴賓對宜賓燃面詩意的描述。
      據資料記載,1961年朱德委員長到四川視察,曾品嘗宜賓燃面,大加稱道,留言“多年沒有嘗到這種好味道了,希望繼承下來”。言之鑿鑿,聞之欣慰!作為中華名小吃,有幸進入上海世博會,這一歷史機確實遇來之不易。因此,可以說宜賓燃面作為一種地方小吃,不僅承載一個沉甸甸的四川飲食文化符號,而且超越了其本身所能包涵的地域文化意義。
      如今,經歷了歲月滄桑的宜賓燃麵館,在第四代傳人趙素的經營下,已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作為干面的一種,燃面有和普通熱干面相似的外表,卻截然不同的製作方法,截然不同的兩種風味,各領風騷。作為家鄉人,我寄望這一在上海世博會上大受歡迎的中華名小吃有更大的市場前景,與宜賓五糧液一道,做成“老字型大小”的品牌,走向世界,名滿天下。



一對德國夫婦在上海世博會上品嘗宜賓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