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制的試驗
( 2011-04-01 )
■中國書畫賞析 作品名稱:《花鳥八開冊》之二 作者:[清]孟覲乙 說明:冊頁
張載出生在陝西眉縣。他從小天資聰明,刻苦讀書。二十一歲時,向陝西經略安撫副使的范仲淹上書《邊議九條》,打算組織民團去奪回被西夏侵佔的洮西失地。范仲淹召見了這位志趣不凡的儒生,認為他可成大器,勸他道:“儒家自有名教,何事於兵。”意思是說你作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須去研究軍事,而勉勵他在儒學上下功夫。張載聽從了范的勸告,回家刻苦攻讀儒家學說,經過十多年的攻讀,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學說體系。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三十八歲的張載赴汴京(開封)應考,時值歐陽修當主考官,張載與蘇軾、蘇轍兄弟同榜成為進士。
張載中進士後,先後任祁州(今河北安國)司法參軍、雲岩縣令(今陝西宜川境內)、謂州(今甘肅平涼)軍事判官等職。在作雲岩縣令時,他處理政事以“敦本善俗”為先,推行古代德政,重視道德教育。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御史中丞呂公著向神宗推薦張載,稱讚張載學有本原,四方學者皆宗之,可以召對訪問。神宗召見張載,問他治國為政的方法,張載“皆以漸複三代(即夏、商、周)為對”。神宗聽了非常滿意,任命他為崇文院校書。當時王安石執政變法,主張復古的張載拒絕參與新政,於是他辭官回到眉縣。
張載回到老家後,依靠家中數百畝薄田生活,整日講學讀書,“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半夜坐起,取燭以書……”在這期間,他寫下了大量著作,對自己一生的學術成就進行了總結,並親自帶領學生進行恢復古禮和井田制兩項實踐。
為了訓誡學者,他作《砭愚》、《訂頑》訓辭(即《東銘》、《西銘》),書於大門兩側。
張載對推行“井田”用力最多,他曾把自己撰寫的《井田議》主張上奏皇帝,並與學生們集資,在附近各縣買地試驗,按照《周禮》的模式,劃分為公田、私田等,再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並疏通東西二渠“驗之一鄉”,以證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今眉縣橫渠鎮崖下村、扶風縣午井鎮、長安子午鎮仍保持井田遺跡,至今這一帶還流傳“橫渠八水驗井田”的故事。
熙寧十年(1077),秦風路(今甘肅天水)守帥呂大防以“張載之學,善法聖人之遺意,其術略可措之以復古”為由,上奏神宗召張載回京任職。此時張載正患肺病,但他說:“吾是行也,不敢以病辭,庶幾有遇焉。”意思是說這次召我回京,不能因病推辭,借此機會可施行我的政治理想和主張,便帶病入京。
神宗讓他擔任同知太常(禮部副職)一職。當時有人向朝廷建議實行周代的婚冠喪祭之禮,下詔禮官執行,但禮官認為古今習俗不同,無法實行過去的禮制。唯張載認為可行,並指責反對者。因為得不到支持,張載十分孤立,加之病重,不久便辭職回家。
當年農曆十二月,他行至臨潼,當晚住在館舍,沐浴就寢,翌日晨與世長辭。享年五十八歲,臨終時只有一個外甥在身邊。
張載歿後貧無以殮。在長安的學生聞訊趕來,才得以買棺成殮,護柩回到橫渠。神宗下詔,按崇文院三館之職,賜給喪事支出的半數。文:鄭樹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