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核輻射飄至卑詩 暫無憂
( 2011-04-01 )



來自日本的放射性同位素碘131已經抵達卑詩省,專家稱對人體沒有危害。圖為從溫市向北溫眺望。加通社

大溫哥華及其他卑詩沿岸地區,已經發現來自日本福島核電廠泄漏出的放射性同位素碘131(Iodine-131)。卑詩衛生服務廳發言人表示,目前卑詩省監測到的該放射物水平極低,對人體不會構成危害。另外,福島核危機有惡化跡象,東京電力公司在第一核電廠內的土壤發現強毒性的放射性元素(Plutonium)。據稱,小量粉末的即可殺死萬人。
      另外,日本世紀大地震不僅震撼了日本人,也震動了大溫居民,已開始思考一旦本地出現類似天災時的最壞災情。雖然大溫也有人搶買鹽、搶購碘片及搜羅鮑魚,但最擔心的還是同屬太平洋地震帶一環的卑詩省,將面對可能的“Big One超級大地震”、海嘯或山區的泥石流,究竟會有多嚴重。

      卑詩西門菲沙大學(SFU)的一個核放射性物質監測及研究小組,近日在本拿比山的大學校區及溫市中心蒐集降雨樣本,同時也在北溫海上巴士碼頭(SeaBus Terminal)附近採集海藻進行分析,發現樣本中的碘131水平有所提高。

      西大研究小組7天監測
      該小組28日發布消息,公布從3月18日至25日所監測到本地碘131含量數字(見附表)。碘131的測量單位,以每公升貝可(Bq/l)表示,含義為每公升雨水平均每秒碘131發生蛻變的次數。
      SFU核科學家斯塔羅斯塔(Kris Starosta)解釋說,大氣層中如果出現碘131,唯一的可能是由核裂變釋放導致,因此該物質一定來自日本。他說,碘131隨大氣流由日本飄向北美,絕大多數在途中落入海洋,但仍有少數抵達卑詩海岸,隨同降雨落入地面或與海水混合。
      斯塔羅斯塔及卑詩衛生官肯德爾(Perry Kendall)同時指出,碘131的半蛻變期為8日,其含義是無論該物質最初被釋放時放射性有多強,8日後其放射性威力就降低一半,此後的8日放射性威力再降低一半,以此類推。因此,碘131的放射性蛻變很快,目前本省監測到的碘131水平,已經被充分稀釋及蛻變,對人體並不會造成任何傷害。卑詩衛生服務廳發言人諾伊西德(Laura Neuseld),28日在接受《星島日報》記者電話訪問時指出,SFU公布的數字看似增幅很大,但公眾不必驚慌,目前本省發現的碘131含量微乎其微,對公眾沒有危害。

      10億倍以上才傷害人體
      她指出,碘131主要對人體甲狀腺造成損傷,但只有當該物質的水平是目前本省發現水平的10億倍以上時,才會對人體構成傷害。諾伊西德同時指出,日本核泄漏意外發生後,聯邦衛生部在卑詩省設立了9個監測站,隨時監測本地核物質的水平,目前尚未有任何異常及對公眾健康造成威脅的狀況發生。

      美南部3州發現輻射物
      受日本核泄漏影響,美國南部3個州的空氣中發現了核輻射物,一些州的雨水中也發現了核輻射物質,另外新罕州一家核電廠發生冒煙事故,但是已經得到解決。綜合路透社以及VA Patch報道,官員近日表示,在南卡州、北卡州以及佛州的空氣中,檢測到少量相信來自日本福島核電廠的輻射性碘元素。

      強震如襲卑詩 預防泥石流和地裂
      據地質專家表示,目前溫哥華踏入了500年一遇的巨震期,一個可能超過9級或以上的大地震,隨時爆發。太平洋西北地區上次發生9級大地震是公元1700年,當時引發海嘯高達9至12米,巨浪橫越太平洋,甚至摧毀了一些日本沿岸村莊。
      目前,不少居住低地烈治文的居民都談到日本地震及海嘯,害怕卑詩的地震一旦來襲,會跟日本大地震那樣“掃平”城鎮,且伴隨的可能是水淹、地陷及火災,甚至最惡劣時全島被毀。其實地震爆發的時候,大溫其他城市將出現山泥傾瀉和地裂等災情。
      《星島日報》記者為此專訪卑詩西門菲沙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克萊格(Dr. John Clague),他也是加拿大天災研究所主席(Canada Natural Hazard Research Chair)。克萊格分析說,如果卑詩低陸平原發生大地震和海嘯時,各市所受破壞程度不同;而山區或出現泥石流災害,這與日本不完全相同,但市民都有必要及早認識和採取預防措施,以期減少生命財產損失。
進活躍期 地震強度逾9級
    克萊格教授接受記者訪問時說:“因為卑詩省沿岸屬於地震帶,我們居住在地震板塊邊緣(Living on the Edge),所以有隨時面對地震的風險。其實,沿海一帶每年經常發生輕微地震,平均3至4級不等。因發生在海底,大溫地區居民未必感受到。”
    克萊格教授補充說:“現在大家擔心的Big One超級大地震,跟日本大地震一樣,稱為‘潛沒地震’( Subduction Earthquake) 。由地殼板塊下降至另一板塊下面的移動過程,每年可能移動四五厘米,長年累月之下,如果達到頂點就爆發。這樣釋出的巨大能量,如果發生在城市下面的地層,足以夷平整個城市。這種地震一般約500年才發生一次。其實卑詩地層下面,分別由北美板塊(North America Plate) 和較細小的胡安德富卡板塊(Juan de Fuca Plate)組成;如果它們移動,釋出的能量將造成大地震和引發大海嘯,強度超過9級以上。因為這兒對上一次大地震在500年前發生,所以現在正踏入活躍期,有機會隨時爆發!”
震央或在溫市西150公里外海
    克萊格教授直言:“雖然卑詩Big One跟日本超級大地震相同,能造成9級以上的大破壞,但因震央在溫哥華西面150公里外的太平洋,我倒不大擔心。反而另一較小型的‘地殼斷層地震’(Crustal Fault Earthquake)平均7級左右,可發生在沿斷層的地帶,甚至溫哥華市中心,反造成更驚人破壞。1995年日本阪神7.2級大地震,就屬這類斷層地震,災害極為嚴重。”



SFU核科學家斯塔羅斯塔(圖)向公眾解釋碘131,是從核裂變釋出。

克萊格教授指出,卑詩省民生活在地震帶上,可能會面對500年一次的潛沒性地震,強度可達9級以上,破壞力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