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追憶投資大師Peter Cundill
( 2011-03-25 )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今年的1月24日,一個與往年一樣的寒冷冬日裏,Peter Cundill與世長辭,以他72歲的年紀實在令人惋惜。令我奇怪的是,當今媒體對這樣一位加拿大投資界價值投資的先驅,居然捨不得花些筆墨報道一下。我讀到《The Global and Mail》上簡單的訃告時,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基金經理問題,Peter Cundill代表的是加拿大價值投資的理念,他的去世對本來已經苦苦掙扎的價值投資界打擊甚重。
      最近的TSX反彈已經將指數帶上了14000點,可是,如果仔細分析一下,拉動指數的前四十家公司中只有兩家是藍籌股,其他全部都是資源型和小型公司,與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相比,可謂此14000點非彼14000點。
      股市上漲背後的推手全部來自增長型的股票,而價值型的基金經理一般都會避開資源和礦業板塊,因此,價值型基金經理作為一個整體的Group,明顯的滯後於大盤,更不用說比起那些追高的增長型基金經理了,價值型經理們的日子如何會好過呢?
      投資者最現實,對於堅持價值型投資的基金,進行了最堅決的贖回。從Macekenzie 的cundill value, 到Bob Tattersall 的Saxon基金,從大型的Investco Trimark基金,到小型的Chou Associate無一倖免。在一個資金密集型的行業裏,大量失血的基金再想創造奇又談何容易呢?在這種哀鴻遍野的情況下,價值型投資大師Peter Cundill的仙逝,更為價值投資理念在加拿大的推廣灑下陰影。看價值投資者一片片的倒下,堅持價值理念的人們大有“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的感慨。
      其實,在加拿大眾多的基金經理中,能夠有二十年以上基金管理經驗的人本來就少得可憐,而在這樣長的時間內,經歷了市場的驚濤駭浪,能夠為投資者獲得平穩回報的恐怕就只有Peter Cundill,他管理的Cundill Value基金從1974年至今年平均回報達到10.4%,他的投資生涯成為加拿大投資經理的一個傳奇。
      加拿大的基金經理中可以與他媲美的只有John Templeton,而像 Warren Buffet這樣的投資大師,走的是管理私人資產的路,並不是管理大眾資產的互惠基金的經理。
      Cundill在二十多年的投資生涯中,堅守價值型投資的信念,與其他人一樣,他在高科技輝煌的時代也非常彷徨,但是,他不斷的告誡投資者,如果你花72元去購買Nortel這樣的股票,為什麼不少花點錢去買像Brascan,一家以房地產管理和金融服務為核心業務的公司呢,何況該公司當時以18元一股的價格就可以輕易買到,本益比(P/E)只有5倍,而且無論股票價格如何,公司的分紅足足有5%。但是他孤獨寂寞的聲音很快就被當時狂熱的高科技喧囂所淹沒了,沒有人聆聽,也沒有人在意。
      以Cundill高超的投資功夫,這二十多年來,可以說打遍天下無敵手,寂寞高手剩下的就只有挑戰自己的極限了,獨孤求敗是唯一的選擇。天下人都癡迷成功,他卻求與天下英雄一敗而不可得。他管理的Cundill基金此次真的敗了,集中投資在日本多年無功而返,而且也再沒有機會翻身了,特別是不可能在他手上再現當年的輝煌了,雖然如此,我們要承認Peter Cundill這次的敗北,比及“不敗”二字,境界上高了不知幾許。
      當Peter Cundill去世前,曾在今年的1月27日接受了記者採訪。當被問及目前最好的投資機會在哪里時,他講到“在過去的18個月內,我都投資在新興市場和公司債券上,因為新興市場的經濟復蘇要比發達國家快,而且從公司債券的角度看,許多公司的財務狀況比起主權國家的財務要好許多,因此我的投資獲得了40%以上的回報。” 同時,他為普通投資者留下了最後的忠告:“選擇好的基金經理,耐心的跟隨他們,從長遠來看,穩定的複利回報會帶來豐厚的回報!”
      Peter Cundill走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無論他對投資者的忠告是對還是錯,我們都難以忘懷獨孤求敗的他,每天在日落的海灘上,迎紅得醉人的夕陽長跑的背影,Peter Cundill也將會永遠以孤獨的長跑者形象留在加拿大互惠基金的歷史上。 至於價值投資的追隨者們,則只能望其項背,唯有繼續自己價值投資的孤獨長跑。

      注:本文屬撰稿者的觀點,並不代表本報立場,也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