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革命足跡
( 2011-03-18 )



勿街7-9號乃華埠歷史名樓,至今則是披露街第一浸信會之物業,浸信會與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中華民國駐美大使胡適也有說不完的故事。

中國父孫中山先生於民國元前十八年(一八九四年)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決心推翻滿清專權,創立共和政體,自始翻天覆地,不單引領中國踏上百年奮鬥復興之路,也為世界歷史揭開扉頁。

      支援革命的華僑遍布亞、歐、美、澳洲,因此孫中山的足跡及至海外各地。美國方面,國父革命之路與一百五十年前中國移民的遷移路線一致,重心亦是先西後東。國父四度從西岸進入美國大陸,大城市三藩市自然是革命基地,但是他也幾次來回紐約,特別是黃花崗起義當天,更就在紐約中華公所原址勿街十六號發表演講。目前紐約唐人街很多舊樓,依然見證國父與紐約華僑當年時窮節乃見、一片丹心照汗青的革命熱情。

      首抵美國 清廷大驚
      一八九六年檀香山尚未加入美國聯邦,孫中山第一次到達美國大陸。他在三藩市居住數月向僑胞宣傳革命,但是當時民智未開,收穫不豐,停居幾月後便於九月轉到紐約。
      孫中山第一次踏足美國,清廷大為緊張,駐美公使楊儒派人秘密監視,當他打算離開紐約赴英倫,楊儒便立即通知駐英使館設法擒擄。孫中山離開紐約於九月二十三日乘船到利物浦,十月一日抵達倫敦住進Strand旅館,豈料卻被清廷誘捕,發生倫敦蒙難事件。
     

      加入洪門 成為反清元帥
      根據國民黨美國總支部的黨史記載,孫中山於一九○三年五月第二次環遊美國大陸前首先在檀香山加入了當年勢力龐大的洪門致公堂,並被美洲的洪門致公堂推舉為“洪棍”,也就是反清元帥。只是當年華僑在保皇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鼓吹之下,洪門中人也有產生偏向,此行主要是為重拾已趨渙散之人心,二是掃除保皇思想。
      一九○五年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從此開始取代各地的興中會及擴大革命組織,特別是一九○八年慈禧太后和光緒帝於同月內死去,保皇黨也失去一個挾天子之名的號召,華僑社會內部形勢隨之發生很大變化,孫中山的革命空間也更加大。歷史照片顯示,光緒駕崩之時中華公所原址勿街十六號更全棟掛白追悼。
     

      在紐約闡釋新外交政策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成功,孫中山正在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演講籌款途中,他獲悉佳音於十月二十日回到紐約來,在此就革命政府之外交政策向各國發布,並在紐約致電清吏兩廣總督張鳴岐,勸告歸降,可免一死。其後再接到海軍將領程壁光電報,促其歸國,主持建國大業。孫中山立即取道倫敦,於十二月二十五日返回中國,完成在紐約的辛亥革命之路。

      賴神教會和長老會仗義收留
      孫中山早於檀香山便皈依基督教,因此到紐約的時候獲得教會的照顧。
      事實上,海外教會在中國革命史中亦有其角色,當年紐約的教友黎齊旺信服孫中山的救國主張,遂安排他首先寄居於勿街1號。
      勿街1號是一棟三角形的建築,一邊向東南、一邊向西南、夾勿街與窩扶街,原本就是李澤海(1854-1934年)牧師所主持的賴神教會前身,當時稱為賴神書館,據指當年地方狹小,床位不夠,孫中山還要打地鋪而睡。
      賴神浸信教會已有122年歷史,教會是於1961年10月遷入自置的華埠依利沙伯街5號直今。

      勿街名樓改革保皇角力
      根據中華公所記錄,孫中山於9月27日從費城抵達紐約,初期仍然寄居於賴神教會,但是後來因為受到保皇黨恫嚇便搬離唐人街,遷居東9街長老會。
      事實上,歷史照片顯示,保皇黨也曾經在勿街7-9號四樓設立“帝國憲改會”與“愛國學堂”,並懸掛大清龍旗。
      據黨史指出,當時耶魯大學留學生王寵惠還專程來與孫商討《中國問題的真解決》(The True Solution of the Chinese Question)的英文稿。
      此文是孫中山首次在美發表之對外宣言,他並親題“革命潮”三個中文字為封面,當中11張紙,除渲染滿清治華260多年之罪惡,更針對當年最令美國民眾憂心的“黃禍”詳加解釋,強調中國之革新進步將使世界和平得以鞏固,世界可享“黃福”,並引用助美獨立建國之法籍人Lafayette為例,期盼美國人民同情中國,給予協助。此文由紐約友人Chas MacWilliams捐款印製,但是效果同樣不彰。
      倒是國父在紐約期間致公堂“大放洪門”數次,請他演說宣傳革命,掃除保皇毒素,收穫頗豐。其後他再在美東一帶巡遊,最後於12月14日離開紐約赴歐洲。



勿街一號曾經是國父寄寓的“賴神書館”。

中華公所原址勿街16號,一百年後青天旗依然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