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從科技外交到留學專家
( 2011-03-18 )



孫霄漢

溫哥華華人流傳這樣一句話:“每一個在溫哥華生活的普通人,背後都有一段不普通的故事。”孫霄漢就是這樣一位有不普通故事的普通人。這樣的“普通人”在其花甲之年,並未自得其樂地悠然度日,而是決定分享自己的經驗,創立“陽光國際留學”。

      約好了是做人物專訪,可孫霄漢的開場白卻是:“還是不要採訪了,我現在就是一個全職的父親,算不上成功人士。”

      “不普通人”身邊的“普通人”
      1953年,孫霄漢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父親是大學教授,又是中國最早的鐵道信號專家。精通英、法、德、俄四國語言的父親,順理成章地成為孫霄漢幼年時期的英語啟蒙老師。或許是天賦所致,或許是耳濡目染,童年時期的孫霄漢非但沒有對那些枯燥繁瑣的英文單詞感到厭煩,反而對英語的興趣有增無減。
      對於出生於50年代的人來說,“上山下鄉”是一段難忘的經歷,孫霄漢亦是如此。在北大荒兵團裏,白天作為班長帶隊伍在田間放牛、幹農活。晚上,孫霄漢便和好朋友抓緊一切時間學習外語。文革後,孫霄漢考上了大學外語系。畢業後,孫霄漢又考入了中國國家科學技術協會,國際部美洲與大洋洲事務處(簡稱:“美大處”),專職負責中美頂尖大學、著名科學家、教授的科技及人員交流工作。在美大處工作期間,孫霄漢曾多次參與并接待美國頂尖名校及研究機構的代表團。
      中、美建交以後,孫霄漢被派往美國,以作為中美首家科技咨詢公司的中方代表,從事中、美科技交流工作。當時,中國除了計劃公派留學生到美國攻讀大學本科、碩士及博士學位,還會派學者到美國參加學術會議。
      孫霄漢的工作就是了解每個大學的特點,哪些是真正的名校,哪個學校有世界前沿的科研專業,哪個學術會議具有權威性等。
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
      在與許多美國科學家的零距離接觸中,孫霄漢倍感鼓舞,“他們的成功並非只是在學術領域上,更重要的是他們謙虛的為人,腳踏實地做學問的精神,使他們的人格魅力更加閃耀發光。”孫霄漢感慨地說:“他們的成就並非偶然,他們是有基礎,有準備的。” 
      一直到現在,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依然伴隨在孫霄漢的生活中,並對他三個女兒的成長起決定性的影響。十年前,大女兒以優異的成績收到了斯坦福、普林斯頓等美國頂尖名校的錄取信;現在二女兒正在以優異的學習成績,出色的鋼琴、舞蹈表演,為其日後的美國大學夢想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小女兒雖然只有8歲,但在父母及姐姐們的影響下,小小年紀便在鋼琴比賽中屢獲大獎,並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孫霄漢說:“這些生活上的點點滴滴看起來並不起眼,但這都是在為孩子們以後的美國大學夢想做準備,更是為他們今後的人生道路做鋪墊。”
      在大女兒順利進入美國頂尖名校醫學院後,許多朋友都來向孫霄漢請教經驗,詢問是否有何“速成妙方”? 孫霄漢總是笑答道,“速成”的方法,他沒有;但“妙方”倒是可以分享:踏實、扎實、積累、沉澱。“申請美國頂尖名校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裏面確實是有學問的。 首先,切勿盲目跟風;其次,分析學生本人情況和每間學校情況。”孫霄漢說:“換句話說就是,學生要做足功課,老師也要做足功課。好孩子,一定要跟對好老師。”

      讓八九點鐘“太陽”放出光芒
      多年前,一直在溫哥華居住的孫霄漢曾舉家回國探親。看到很多昔日的老友,雖然名成利就卻工作十分繁忙;而自己,不但談不上“繁忙”,更可以說是“悠然”。人過中年,生活簡單,“職務”則是全職父親。孫霄漢非但沒有覺得落差,反而慶倖自己的悠然自得。
      “其實,我每天也很忙的。接接送送兩個‘小不點兒’,照顧她們的生活、學習也是需要時間的。不過,這也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樂趣。”孫霄漢自嘲道:“要不是我太太時不時地進行‘煽動’,我也不會在這個本該真正退休的年齡,再出來做留學指導了。”
      孫霄漢的太太一直從事教育工作,長久以來總會有一些朋友或者家長為孩子能否進入美國學校,如何準備而前來咨詢。孫霄漢說:“作為家長,我太能夠理解他們的焦慮了!很多孩子聰明、有上進心,又十分努力,但在美國頂尖名校之路上始終找不到‘入口’;甚至有些家長,因為急於求成而到處請教,結果卻走了彎路。這些都是我不願意看到的。”
      孩子是早上8、9點鐘的太陽,但如何挖掘孩子的潛力,讓這些“小太陽”釋放出“大能量”,就一定需要有正確的規劃和指導。這便是他決心創建“陽光國際留學”的初衷所在。希望可以通過我的微薄之力,讓每一個小太陽,都放射出無限的光芒。



孫霄漢(右二)與美國科技基金會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合影,中為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及國務院副總理的方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