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微博事件”提醒中國人勿口無遮攔
( 2011-03-18 )



新聞主播魯健的“粗口微博”,引起網友熱議。

      最近,中國有兩起“微博事件”比較吸引眼球,一是“護士微博”,連日來有後續報道稱,在微博裏說“請您等我下班再死”的汕頭一家醫院醫生李某,已經表示道歉。另一起是中央(CCTV)電視台國際頻道(中央四套)新聞主播魯健的“粗口微博”。2月22日,因為對“第二屆中國電影金掃帚獎”(該評選活動以評“最差電視”為己任)的評選結果有不同意見,魯健與一些網民發生爭論。24日晚,魯健在微博上大曝粗口,尺度之大令人咋舌,與其螢屏形象大相徑庭。
      電影金掃帚獎的創辦人程青松在微博上反問魯健:“你中央電視台主播不知道這裏有未成年人嗎?”一個多小時後,魯健刪除了兩條微博。
      25日凌晨魯健又發微博致歉:“微博不是完全的個人空間,一時的不冷靜如果傷害了誰在此表示歉意。對此事不再發表任何意見,但保留對金掃帚獎的個人觀點。”
      冷靜下來魯健才想到“微博不是完全的個人空間”,但粗口已經收不回來了;可能李醫生也忘了或忽略了這一點,才把微博寫得如此活色生香。有人替李醫生叫屈:半夜裏不想起來,這是人之常情。只不過她在微博說了出來,被大家看到了,才倒了黴。如果她不說,誰也不知道。
      這種說法很有代表性,對類似的“禍從口出”,人們通常都會覺得,說和不說,對當事人來說沒有區別,有區別的僅僅是結果,是對他人的影響。果真是這樣嗎?
      如果有一個人,某個值夜班醫生或護士,內心的想法,伴隨思維的言辭,都和李醫生相差無幾,但是她或他沒有說,那麼,就要問一句:他或她為什麼不說出來?李醫生會毫無顧忌地這樣說,說明她沒有預料到會引起眾怒,“沒有預料”的根本原因,則是她的道德意識和公眾的道德標準距離太大;正是因為心裏沒有道德底線,才會如此口無遮攔;而換個人這樣想卻沒有這樣說,說明他或她心裏還有譜,嘴上還有把門的,怎麼能說是一樣的呢?“言為心聲”,古人不會無緣無故生造出這句話來的。
      魯健說“微博不是完全的個人空間”,這是對的,非個人空間,就要考慮影響,考慮社會效果。但是,如果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認為“私下裏怎麼想怎麼說都可以,只要公開場合注意一點就行了”,那就會誤導人。試想,一個人,要在兩種人格之間來回切換,頻繁地變換臉譜,誰吃得消?一個人能裝一時,裝不了一世;可以裝一事,不可能事事都裝;最終還是要以真面目示人的。
      如果是名人、公眾人物,裝得越久,裝的效果越好,裝不下去的時候,結果就越慘。如果是普通人,知道你的人不多,但也有自己的交際圈,在交際圈壞了名聲,混不下去,沒人理你,也是很難受的。這樣看來,古人說的“慎獨”,真是很有道理。獨處時能遵守道德準則,潔身自好,就不太會在公眾面前出乖露。
      在各種各樣的人當中,最不能允許的,或者說危害最大的,是掌握公權力者的“裝”。江西省鄱陽縣財政局經濟建設股股長李華波,用該局黨委副書記程四喜的話說,“平時看起來忠厚老實,一點逃跑的跡象都沒有”,裝得很成功,把近億元財政資金“裝”到了國外。對公權力者,除了提倡“慎獨”,更要公開,把“裝”的空間壓縮到最小,既挽救了一些可能犯罪的官員,也維護了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