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紐約,夢的載体
( 2011-03-04 )



      紐約是我去不膩看不夠的城市,紐約的奢華与時尚,破舊与丑陋,都是這座巨大都會的文化紀錄,都深深地吸引我。
      一場大雪暴之后,我們全家再次驅車來到紐約。每次到紐約都好像見到了老朋友,雖然這只是我第三次到紐約,但我對紐約的印象卻是立体和清晰的,這种印象是由以往看過的無數電影畫面交織而成,無論是曼哈頓的繁華、中央公園的浪漫,以及皇后區在頭頂呼嘯而過的地鐵,布魯克林臟亂的涂鴉。許多電影的名字和故事或許已經模糊了,但是那些場景是熟悉的,所以來到紐約,每一街景都似曾相識,甚至每一張面孔也似故人。
      第五大道美輪美奐的櫥窗,讓我想起一部電影里講的圣誕溫馨故事;中央公園的橋洞,我記憶起朱迪.福斯特主演的《勇敢者》(The Brave One)的鏡頭;唐人街的中藥鋪,我在尋找《紐約,我愛你》里的舒淇;布魯克林黑人區,《布魯克林警察》李察.吉爾是不是在當班;看見自由女神像,便想起經過苦海余生的難民從船艙探出頭望見她惊呼“美國”的電影鏡頭,一個美國夢就此開始。
      的确,紐約承載許多人的夢,他們是猶太人、意大利人、墨西哥人、牙買加人、中國人,他們在這世界都市中一代一代為圓自己的夢而勞作,也創造了城市的奇跡。所以,紐約的每座建筑、每個不同膚色的居民,都是一個夢的記錄。
      汽車進入林肯隧道,這條建于1934年的河底隧道有2500米長,我想到了同一年中國工農紅軍開始了名曰“二万五千里長征”的戰略撤退;車子經過布魯克林大橋,它被譽為工業革命時代的建筑工程奇跡,在它通車的1883年,中國是光緒九年,中法戰爭爆發,中國不戰而敗;洛克菲勒中心前的圣誕樹和溜冰場非常著名,建成這座龐大建筑的1939年,中國還在日寇的鐵蹄下蹂躪。紐約就是這樣一步步建設走過來,沒有經過戰亂和運動。
      12月27日的大雪暴使紐約街頭到處是半人高的雪壩,成山的垃圾因不能及時清理堆在上面,道路泥泞、雜亂,行人步履艱難。12月31日晚,我們准備去時報廣場觀看New Year's Eve Ball Down,這始于1907年的盛典是紐約的一大景觀,但從下午5點鐘開始,通往時報廣場的道路已戒嚴。那一晚曼哈頓到處是警察和警車,911讓紐約這座曾經雄霸世界的都市變得如此噤若寒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