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焦酥香口鍋炮牛肉
( 2011-02-18 )



牛肉在華人飲食中歷史已久。圖為常在古典文學中出現的熟食牛肉。

烹製牛肉,其實無需一定要聽貝多芬音樂、飲啤酒長大的牛,日常街市出售的牛肉也可;只要選對了部位,不必是雪花牛肉,也一樣可以烹出絕世靚菜。如一款鍋炮牛肉,以整頭牛中肉質最粗的牛底板尾根部位烹製,肉質緊密,焦酥香口。

      都說中國人是食豬肉的民族,其實牛肉的消費在中國人的肉食中亦佔有較大比例。嚴格來說,中餐烹牛更講究,日常街市出售的大都是年幼的菜牛,肉質一般已經是較為軟嫩味純;買牛肉也是一門大學問。一頭牛除了頭、蹄、尾、內臟,還可分成十四個部位,這十四個部位的肉質老、嫩不同,烹出的菜餚各有千秋。然而要烹美味可口的牛肉菜餚,卻不一定要選瘦肉或嫩肉,像這款鍋炮牛肉便是,價廉味美。
      牛底板尾根部位的肉,雖然肉質較老,但纖維粗而緊密,掛漿油炸不易碎,是烹製鍋炮牛肉及牛肉干等風味食品的好材料。多數中式牛排的製作參考西式做法,主料首選牛柳,或者外脊,製作前先用芹菜、胡蘿蔔、西紅柿、香菜、醬油等同煮出菜水,待其較稠後曬去蔬菜加入番茄沙司,然後將牛肉切片拌勻澱粉略煎,淋汁及搭配裝飾性蔬菜即可。然而,要想做出不同的美味,則需少許新意。
      將牛肉切成長兩寸寬一寸多的長條片片,再用生粉調成糊,放入肉片,用手抓勻放一邊;把料酒、豉油、白醋、片糖碎、鹽,和少量生粉水,調成芡汁。
      準備工夫做好了,便往鍋里倒入半斤生油,燒至七八成熱,把掛了漿的牛肉片逐一放入,以筷子撥散,炸至稍稍硬身即撈出;待油再升溫,又把肉片回鍋;這回是炸至金黃才整鍋倒出;待牛肉片在漏勺瀝油之際,用鍋底油把薑蔥爆香了,隨即把炸牛肉片回鍋,然後倒入預先準備好的芡汁,見芡汁均勻滾滿牛肉片時熄火,滴入香油,隨即上碟。這款鍋炮牛肉色澤金紅,香飄四溢,酸甜酥口,誘人舉筷,不到幾分鐘一盤鍋炮牛肉就見了碟底。

      選對部位 老嫩皆精彩
      外觀如同雪花一樣悅目的雪花牛肉,吃起來鮮嫩多汁,口感絕妙,但其實,雪花牛肉也並不是任何方法烹製都美味,匠心獨具的中國廚師,利用老嫩各異的牛肉,也可烹出各自精彩的菜餚,關鍵在於選對部位。
      一頭牛,除了頭、蹄、尾、內臟,還可分成十四個部位:里脊、外脊、上腦、三岔、郎頭肉、仔蓋、短腦、脖頭、哈力巴、胸口、弓寇、肋條、腱子、底板尾根等。如果是溜、炒、炸,那當然是選里脊、外脊、上腦、三岔、郎頭肉、仔蓋等這類瘦嫩牛肉比較好。但如果是煮、炆、燉、扒,則多選用短腦、脖頭、哈力巴、弓寇、肋條、胸口、腱子。
      雪花牛肉為牛身上最好最嫩的部分,肉質鮮紅精細,中間點綴沉積的脂肪,紅白相間,形似雪花,以焗烤最為美味。兩面燒烤大概半分鐘時間,就可以清晰看到豐富的肉汁從牛肉裏流淌出來,蘸上調料送入口中,牛肉本身幼嫩有嚼勁,加上燒烤後的肉汁一起在口中,鮮美至極。
      廣東人愛吃炆牛腩,牛腩學名叫肋條,即牛的五花肉,是一種筋肉相隔的層肉;坑腩肉多,白腩筋多,熟後質地都較為鬆嫩;其所謂牛筋,其實是弓寇肉,筋多肉少,炆熟後色澤透明,口感潤滑。
      弓寇、肋條都是廣東人炆牛腩時的主要食材,但其實除了這弓寇、肋條,胸口、腱子等都是適宜用作炆菜的,如清炖牛肉、黃燜牛肉、扒牛胸等。胸口肉是牛的胸肌,炆熟後脆而鮮嫩,肥而不膩;腱子則是肉筋環抱,煮熟切薄,層次分明,脆嫩鬆軟;醬花腱子便是人食人愛的餐前開胃菜。
      做餡,最好是選用短腦、脖頭、哈力巴,干實的肉質肥瘦兼備;吃水量大,出肉率亦較高。而其他肉質較硬的部位,則可以用來做牛肉干等風味食品,同樣美味。



雪花牛肉鮮嫩多汁,最宜焗烤烹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