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周恩來栽培喬冠華
( 2011-02-11 )



周恩來

      喬冠華(1913─1983),江蘇省建湖縣人。早年留學德國,獲哲學博士學位。抗日戰爭時期,主要從事新聞工作,撰寫國際評論文章。1939年他由廖承志、連貫介紹加入中共。1942年秋到重慶《新華日報》主持《國際專欄》,直至抗戰勝利。1946年初隨周恩來到上海,參加中共代表團的工作,同年底赴香港,擔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中共建政後,歷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外交部副部長、外交部部長等職。1976年後,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顧問。
      抗戰爆發後,喬冠華以“喬木”為筆名,為香港《時事晚報》寫“國際時評”,周恩來早知其名卻未見其面。香港淪陷後,喬冠華於1942年秋來到重慶。
      時任中共南方局書記的周恩來,派夏衍坐中共代表團的小房車去接喬冠華。這是喬冠華和周恩來的第一次見面。
      這次見到喬冠華後,周恩來對他甚為賞識,從此以後便刻意進行栽培,悉心指導。
      1942年9月,重慶《新華日報》改版,周恩來指派喬冠華主編該報的“國際述評”版,同時還讓他主編《民眾》周刊,並派兩位編輯做他的助手。
      周恩來還交代喬冠華,多參加一些中共代表團外事組的活動。不久,喬冠華的行蹤被國民政府軍統局特工發覺。周恩來擔心喬的安全,讓他搬到中共重慶地下黨租來的純陽洞附近一棟平房裏居住。
      1943年4月初,喬冠華得了腸穿孔引起的腹膜炎,被送到市民醫院搶救。周恩來聞訊,特地到醫院給喬冠華送來了當時最珍貴的消炎藥──盤尼西林(青霉素)。
      這年秋天,喬冠華與龔澎結了婚。當時喬冠華住化龍橋,龔澎住南方局總部曾家岩,生活不方便,周恩來特地在曾家岩50號騰出一間辦公室,讓喬冠華夫婦住。
      1944年秋,龔澎生下第一個孩子,取名喬宗淮。孩子滿月後,龔澎和喬冠華投入緊張的工作,常把小宗淮留在曾家岩,由周恩來、鄧穎超夫婦幫忙照看。
      抗戰勝利後,喬冠華奉周恩來之命,去香港籌建新華社香港分社。
      中共建政後,喬冠華先到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任局長。過了不長時間,周恩來親自點名,讓喬冠華出任政務院辦公廳副主任,同時也是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兩個主任都由周恩來兼任。從此,在周恩來的指點下,36歲的喬冠華開始活躍於中國外交舞台。
      1950年12月,喬冠華擔任中國第一個代表團的顧問,隨伍修權出席聯合國安理會;1951年6月,他再次擔任顧問,隨李克農赴朝鮮參加停戰談判;1954年4月,他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隨周恩來出席第一次日內瓦會議;1955年4月,他隨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1961年10月,他擔任中國代表團顧問,隨陳毅出席第二次日內瓦會議。
      從1971年至1976年,喬冠華連續6次擔任中國代表團團長,出席了第26、27、28、29、30、31屆聯合國代表大會。喬冠華先後訪問了五大洲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了中蘇、中美、中日等重大外交會談。
      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喬冠華先後擔任外交部副部長(1964─1974)、外交部部長(1974-1976)的要職,登上了外交戰線上的最高峰。
      在喬冠華奮鬥的歷程中,周恩來給了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支持,付出了很多心血,對此,喬冠華是感恩戴德的。周恩來病逝後,喬冠華違反規定,連續3天為周守靈(當時中共中央給外交部的指示是:上午、下午只許一名部級官員守靈)。數日後,喬冠華還護送周恩來的遺體去八寶山火化,當晚又護送周的骨灰到勞動人民文化宮。也就是說,整個周恩來的後事,喬冠華全程陪伴。文:吳賢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