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刺宋案憲政成空 討袁敗江山盡失 共和夢碎
( 2011-02-11 )



1912年初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之職,應黎元洪之邀赴武漢訪問時與黎等人合影。 武昌起義革命紀念館圖片

袁世凱接任臨時大總統後年余,公然挑戰民主制度,迫唐紹儀辭職,捕殺首義功臣張振武,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也遭暗殺。袁氏的倒行逆施,使一度沉浸在議會政治、和平建設幻想中的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黨領袖猛醒。一九一三年七月,江西都督李烈鈞奉孫中山令宣布獨立,討袁的“二次革命”爆發,蘇、滬、皖、湘多地響應,因倉促應戰終被鎮壓,辛亥革命成果痛喪軍閥之手。

      一九一二年四月,倚仗雄厚兵力及列強支持的袁世凱,取代孫中山登上臨時總統寶座,兵不血刃實現了形式上的“南北統一”。袁心裏非常清楚:革命黨雖聲勢浩大,控制南方地區和臨時參議院,要統一中國卻力有不逮;而袁自己的力量,則如梁啟超所言:“兵雖厚,然欲藉此以平十四省,則不僅勢所不可,力所不能,且亦心所不敢。”因此他不能不虛與委蛇,表示擁護共和,謹守憲法。

      孫中山想盡讓政權專心建設
      勢均力敵之下,兩個政治集團竟在一九一○年代最初的一年多裏“南北交讓”,“以和平收革命之功”。這一“和平”局面,極大地迷惑了革命黨人。孫中山並不信任袁世凱,卻期望“盡讓政權於袁氏”,以《臨時約法》、國會、輿論加以約束,促其成為憲政民主社會的合格領導者。他認為當時的環境下,“民族、民權兩主義俱達到,惟有民生主義尚未手,今後吾人所當致力的,即在此事”。一位美國記者曾記下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五日孫中山辭職後的講話:“這是令一切都歡樂的一天”,“現在我們可以開始國家建設和鞏固的工作”。正如列寧所說,當時的孫中山以“獨特的少女般的天真”,不僅向民眾,更向資本家、商會和虎視眈眈的袁世凱宣傳民生和社會主義。這一放棄革命手段和政治鬥爭,希圖與北洋軍閥合作搞經濟建設的幻想很快便破滅。

      贏議會選舉 宋教仁遇刺 
      當年八月中國同盟會改組成國民黨、孫袁在北京舉行會談後,孫中山對組織大政黨和建立責任內閣有了明確態度。他在上海講演時指出:健全的政黨是民國的基礎,“必賴黨爭,始有進步”;並認為“現就中國情形論之,以內閣制度為佳”。
      一九一三年三月,在首屆國會選舉中國民黨大勝,黨籍議員約佔國會的四成五,成為國會第一大黨。根據《臨時約法》規定,國民黨將組織責任內閣,這實質是要從袁世凱手中和平奪權。袁氏集團驚慌失措,梁啟超哀歎“吾黨敗矣”,袁世凱則深懼國民黨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權。
      國會選舉結果出爐數日後的三月二十日,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殺,種種證據直指袁為幕後指使者,全國輿論譁然,正在日本考察的孫中山意識到“非去袁不可”,極力主張發動“二次革命”,“聯日速戰”,立即回國布置武裝討袁。

      袁撤三省都督 逼國民黨至牆角
      但黃興等多人認為國民黨內分化嚴重,許多人投靠北洋派以謀官職,國民黨僅控制江西、湖南、安徽、廣東四省;國際尚未承認中華民國,外蒙形勢又日益惡化,如國內再生戰事,恐令外強坐收漁利,因此主張法律解決。
      而此時,袁世凱一面阻撓宋案審判,一面與英、法等五國銀行團達成二千五百萬鎊大貸款協議以充實軍費。其後袁下令將三省都督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免職,並令段芝貴、馮國璋分率北洋兩路軍攻湖北、江西、江蘇,意圖粉碎國民黨的軍事力量和基礎。此時的國民黨已被逼至牆角,除了一戰,已別無選擇。

      倉促舉事 二次革命失敗
      七月十二日,受孫中山之命,江西都督李烈鈞在湖口宣布獨立,通電起兵討袁,“二次革命”正式打響。七月十五日,黃興赴南京響應,安徽、上海、廣東等地相繼獨立。然而,倉促上陣的討袁軍缺乏戰略計劃和統一指揮,多數國民黨議員仍在北京留戀議席。八月十八日南昌落入敵手,九月一日南京陷落,原來宣布獨立的各省先後撤銷獨立,“二次革命”不到兩月即告失敗。孫中山、黃興、陳其美等革命黨人先後亡命日本,伺機再發動新的革命。
      “二次革命”是民國成立後的第一次南北戰爭。孫中山欲“為鞏固共和,反對專制”而戰,惜因國民黨內部渙散,又未充分發動民眾而失敗。戰後,北洋軍佔據了除廣西、貴州、雲南、四川外南方各省,國民黨軍事勢力幾被盡除,辛亥革命成果盡失。同時,中華民國的民主事業受到致命打擊,袁世凱獨裁野心膨脹,結果正如毛澤東所言,辛亥革命“革掉了皇帝,又來了皇帝,來了軍閥”。

      宋教仁 為憲政流血第一人
      1912年10月,一直鼓吹憲政的梁啟超結束流亡回國,攜手民主黨、共和黨、統一黨,準備在國會選舉中抗衡革命勢力,助袁順利執政。當時革命黨兩大領袖孫中山、黃興已刻意淡出政壇,由宋教仁一手主導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並布置國會選舉事宜。宋在各地演說中指責袁政府無能,表示中國應傚倣民主國家建立責任內閣制,而國民黨的目標是要組成一黨的責任內閣。這些宣講令袁世凱如坐針毯,私下對心腹怒斥宋“何相逼如此之甚也!”
      1913年3月,國民黨在首屆國會選舉中大獲全勝,組閣勝利在望,全黨一片歡騰。3月20日晚,動身赴北京的宋教仁與黃興、廖仲愷等行至滬宁車站剪票處,突然被人從身後開槍擊中,送至靶子路滬宁鐵路醫院急救。經檢查,子彈由腰部穿過腎臟、大腸。因彈上有毒,宋經兩度手術仍未脫險,22日凌晨4時不治而亡。
      宋死前曾向黃興等同志託付後事,殷盼各界“集中全國力量一致對外”,並發電報給袁世凱,“伏冀大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家得確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宋案發生後,謠言四起,大多數人認為是袁世凱所為;北洋方面則散布這是國民黨內訌。袁世凱在北京裝作不知情,但此案發生在國民黨人的勢力範圍上海,因此僅數日後,開槍行兇的武士英與指使者應桂馨即告落網。武、應對行刺一事供認不諱,但並未指認幕後指使者。
      後世不少歷史學者認為,此案是應桂馨為邀功,未經袁同意即擅自行刺。但據當時江蘇都督程德全、民政長應德閎公布的“九大刺宋兇手鐵證”勾勒出的真相是:刺宋案主使者為袁世凱,同謀者為國務總理趙秉鈞,內務部秘書洪述祖負責聯絡,應桂馨負責布置,武士英負責動手行兇。 
      宋案沸沸揚揚之時,北京總檢察廳宣布破獲暗殺組織“血光團”,指黃興為團長,令北京法院票傳黃興。袁的嫡系報紙《北京國報》用大字標題“偉人造反”抨黃,而國民黨的報紙則以“總統殺人”斥袁。此案終成“二次革命”導火索。而據聞捲入此案的人多不得善終:武士英在獄中暴斃;應桂馨在當年7月被一群流氓劫獄救出,“二次革命”失敗後,被袁手下軍政執法處偵探長郝佔一、偵探王雙喜殺死在京津鐵路客車中。郝其後被軍政執法處長陸建章所殺,王驚嚇而死。宋案發生後調任直隸都督的趙秉鈞,一個月後在天津督署內中毒身亡。
      在宋教仁追悼會上,孫中山輓聯為:“作民權保障,誰非後死者?為憲政流血,公真第一人!”黃興則直指:“前年殺吳祿貞,去年殺張振武,今年又殺宋教仁;你說是應桂馨,他說是洪述祖,我說確是袁世凱”。



1913年3月20日,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在上海車站被暗殺。孫中山聞訊回國。圖為孫中山在上海同黃興等共商討袁方略時的合影。

給宋遺體拍照時,同志范鶴仙認為宋遭此慘禍,定當留一歷史性照片記錄其傷痕,於是為宋拍了兩張照片,一張是上圖的赤身照,一張是正冠禮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