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年年壓歲錢給少怕人怨
( 2011-02-11 )





由於物價普遍上漲,有人在心裏盤算,2011年是不是該捂住錢包少發壓歲錢;有人則盼望新年的壓歲錢能水漲船高;也有人因不能給父母更多的壓歲錢而傷感;還有人則因為年齡大了,成為壓歲錢的路人甲而失落。面對壓歲錢,不同的人露出不同的表情。

      據《河南商報》報道,王玲(化名)最近已經多次和老公討論壓歲錢的話題。“主要是該給哪家的孩子發多少錢的問題。”王玲說,她不想再像以前那樣,動輒賠上千元。

      每年至少賠兩千
      “我們家安在了鄭州,以往每年回老家過年時,每個孩子至少得給兩百元,但大多數親戚家都在農村,一般都是回給一百元。”王玲說,自己只有一個孩子,親戚家大多都是兩三個孩子,以此推算,僅壓歲錢一項,她每年都要賠至少兩千元。
      “過去不會計較這麼多,但最近連續幾個月的物價上漲,讓我們的家庭支出多了不少,薪水卻像案板上的釘,動都沒動。”王玲說,她和老公每個月的薪水加起來也就六千多元,扣除兩千元房貸、孩子教育費以及一些生活花銷,只能結余一千多元。於是想少發點壓歲錢,又怕親戚說閒話。
      與王玲不同,張恒(化名)則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以往臨近春節的前幾個月,他和妻子都會省花,並盼望年終獎金能多發一些,“不然過年回老家時,連給親戚家孩子的壓歲錢都發不起。”每年春節,他給親戚家孩子發壓歲錢的支出一般在兩三千元。
      不過,2011年情況會有所不同:張恒和老婆的薪水、年終獎均比以前多了,最關鍵的是四個多月前,他們有了一個可愛的寶寶。“一般來說,新出生的寶寶壓歲錢會給得比較多,不說能把以前賠的都抓回來,至少不會賠太多。”按照張恒的打算,過春節時,他要帶老婆多串幾家親戚,給他們“秀秀”自己可愛的寶寶,“但也有一點點私心,就是想讓寶寶撈回一些壓歲錢的成本。”張恒笑稱,他的老婆等這一天已經等了兩年了。

      薪水只夠包個小紅包
      在大人們為給孩子發壓歲錢暗自盤算時,瑞瑞(化名)也在為不能給父母包大點的紅包而傷感。她本打算給父母各包一個五百元的紅包,作為回報給父母的壓歲錢,但現在看來已成了奢望。
      兩年多前,瑞瑞大學畢業,去了福建的一家英語培訓學校工作,雖然薪水不高,但過年回家時,還是給父母各包了一百元的紅包。紅包雖小,卻讓瑞瑞很滿足。但由於父母不願女兒在外地工作,瑞瑞經不起苦口婆心的勸說,一年前,她從南方辭職回到家鄉,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能暫時幫表姐照看童裝店的生意:包吃包住,但不給薪水。“要是還在福建工作,2011年包兩個五百元的紅包是沒問題的。”瑞瑞一臉傷感。
      和瑞瑞一樣,剛工作的李強(化名)也有些感傷,不過他是因為感覺自己“老了”。小時候的他,像許多孩子一樣,早早地就盼望春節快點到來,這樣就能早點收到親人們的壓歲錢。他還常與小朋友討論拿了多少壓歲錢,用這些錢買了什麼好玩的、好吃的等。“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大年初一,天還沒亮,就穿好了新衣服,只等跟父母去拜年,每次都能收不少壓歲錢”。
      這些年,李強的壓歲錢從幾百元漲到了兩三千元。不過,按照老家的規矩,只要參加了工作,就沒有壓歲錢了。“感覺自己忽然?珖老?玼了,成了?珖壓歲錢?玼的路人甲。”李強開玩笑說,陪伴了二十多年的壓歲錢,說沒有就沒有了,心裏難免有些失落。

      轉眼成大人 收錢變給錢
      “往年,收紅包收到手軟;如今,發紅包發到崩潰。我們這批1980年代出生的人,快被壓歲錢給壓垮了。”一回到武漢,韓凌就在自己的博客(BLOG)上大發感慨,隨即引來許多同事、同學的共鳴。
      據《楚天金報》報道,韓凌現年二十七歲,是湖北十堰人,儘管參加工作已有五年,因為工作關係,她已經三年沒回老家了,這次一回家,發現很多和她年齡相差不大的兄弟姐妹、同學舊友,都紮堆升級當了爸爸媽媽,彼此來往串門時,韓凌不得不硬頭皮大大方方給晚輩們發起紅包表示心意。少則兩百元,多則五百元,給少了面子上過不去,經她初步估計,光是發紅包,她已經花了六千余元,“上一次回家過春節,長輩們還在給我發紅包呢,沒想到如今我也成了發紅包的長輩了。”
      韓凌一邊表示發紅包發得讓她直哆嗦,一邊感慨歲月催人,孩童時代一去不復返,“不僅要給長輩們發,也要給晚輩們發,看來,我已經成了徹徹底底的大人了。”
      一般給壓歲錢這種事屬於禮尚往來,不過同樣是呂強(化名)卻自嘲地說,他這屬於“虧本買賣”,因為家裏就他一個人在北京工作,其他人都在家鄉,大城市的壓力讓他一直沒敢要小孩,“我現在都三十歲了,誰還給我壓歲錢啊,就是給,我也不能要啊。” 
      從“收錢的變成給錢的了”,這種狀況引起了不少人的同感。良子表示:“過年發壓歲錢標誌我們老了。家庭的責任、生活的煩惱、工作的艱辛,一齊壓來。曾經年少輕狂,曾經的意氣風發,曾經的花樣年華,都已悄然而逝。”
      不過李霞(化名)則說:“不是我們老了,而是該考慮以後的生活了,我們現在是父母的支柱,是孩子心中的榜樣,因此一種責任感也來了。”

      昔為“辟邪” 今成慣例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錢幣正面一般鑄有“萬歲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話和龍鳳、龜蛇、雙魚等吉祥圖案。如今,壓歲錢則成了一種習慣。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故事。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裏出來,專門摸睡熟的小孩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後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後也就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傷害孩子,整夜點燈不睡,就叫“守祟”。
      據說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愛。在年三十晚上,為防止“祟”來侵擾,便用銅錢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後,包的八枚銅錢就放在枕邊。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過,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頭,突然孩子枕邊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逃跑了。於是這件事傳揚開來,大家紛紛效倣,在大年夜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祟”就不敢再來侵擾了。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與“歲”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為壓歲錢了。
      對很多人來說,過年是他們兒時一件相當值得期盼的事,吃好的,穿新的,拿壓歲錢……在重慶上班的三十五歲的陳金川說,雖然壓歲錢不多,但小時候的心情還是很激動,每年都盼新年那幾天的到來。“買點鞭炮放、買點糖吃,錢就花得差不多了。”陳金川說,經常大年還沒過完,壓歲錢就花光了,當時很少有同齡人能將壓歲錢存下來。 
      說到小時候收入壓歲錢,二十八歲的夏勇稱為“很興奮。”壓歲錢代表一種過年的喜慶,自己每次收到紅包都格外興奮。夏勇說,小時候長輩們總是教導要把壓歲錢用得有意義,自己一般會用壓歲錢買比較新款的學習用具,多余的錢就存進存錢罐了。 
      而十八歲的大學生李興鑫坦言,每年過年都會有大把的壓歲錢收,已經成了一種慣例,現在對過年收壓歲錢已經沒什麼特別的感覺了。



對於已是成年人的大學畢業生來說,春節意味他們不能再收到壓歲錢,反而是要給小輩壓歲錢,這讓剛參加工作不久的他們有些力不從心。圖為畢業生在瀋陽參加招聘會。新華社

過年時贈物品代替壓歲錢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圖為北京一商場工作人員在展示金、銀壓歲錢。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