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美味壇肉 米飯伴侶
( 2011-02-06 )



一碗壇肉,一碗米飯,再加上一份砂鍋,香氣撲鼻,堪稱絕配。 網上圖片

      走在遼寧鐵嶺的大街小巷,會莫名地聞到一陣陣誘人的香氣,尋源而去才知道,原來來自大名鼎鼎的東北特色——肉。此菜風味獨特,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汁濃肉酥,若配以雪白肉頭的大米飯,味道更加噴香。

      東北壇肉最早發源於遼寧鐵嶺。據說,當時天津人李學新因生活艱難,便逃荒來到了東北,當生活安頓下來後,經營了一家天津風味的燉肉館。可是由於是用鐵鍋燉肉,肉涼便有鐵腥味,吃起來很不可口。為了去除肉的鐵腥味,他在沙鍋燉肉的啟發下,改用粗瓷的大壇子燉肉,燉出的肉不但沒有了腥味,而且肉質非常獨特,深受大眾的歡迎。從此壇肉就廣泛流傳下來。
      要想做出正宗的壇肉,很講究選料和處理。首先,一定要選用上好的五花肉,即豬的前槽和肋條肉。此處的肉質以鮮嫩為特點,肥瘦相當,這樣才能保證做出來的壇肉口感細滑。
      其次在處理上,要將肉洗淨,切成麻將牌大小的正方形塊,用冷水浸沒,並在水中放入半杯料酒,去除肉腥,十五分鐘後,放入開水中燙,去除血水和浮沫,將弄好的肉放入壇子中,不要加水和任何調料。
       最後在製作時,一定要用微火來燉,只有這樣肉燜燉四五個小時才不會糊底,而且肉型基本保持不變。待一個小時後再放入適量的醬油,煨煮兩個時辰後再加入各種香料調味以及鹽。燉煮過程中可以放入適量的醋或干山楂,這樣可以讓肉質更膨松,更香酥。再經過兩個半小時左右,肉就做好了。做好的肉晶瑩紅亮,濃香撲鼻,令人忍不住想要吃一口。於是便用筷子去夾,只見稍一用力肉就夾斷了,放入嘴裏,香氣充斥全身。
      要想品味到壇肉的精髓,搭配米飯是最好的方法,這樣不僅可以去膩,還能襯托肉質的酥香。搭配沙鍋系列也是不錯的選擇,混濃濃的湯汁和蔬菜,在保證可口的同時又能增加營養,一舉兩得。

      東北過年難忘黏豆包

      中國北方地區的冬天氣溫極低,所以東北人非常喜歡吃黏性食品以起到禦寒的作用,而這其中最受歡迎的當屬黏豆包了。它通體金黃,甜而不膩,香糯可口,早已是東北人過年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小食。
      黏豆包又被叫做年豆包,顧名思義,就是過年時吃的黏餑餑。它起源於滿洲,相傳滿族人很喜歡進行長時間地戶外運動,但冬天天氣又非常寒冷,所以他們就發明了黏豆包,不料還很受人們的歡迎。後來黏豆包得以流傳下來,逐漸成為了東北地區的一個特色。尤其是在逢年過節的時候,總能在東北人的家中找到它的身影。
      在東北,一到過年,家裏人就會全體出動一起包豆包,攥餡的攥餡,包的包,生火的生火,景象別提多融洽了,不一會兒豆包就蒸好了,色澤金黃,甜味撲鼻,讓人不禁垂涎欲滴。對於吃不了的黏豆包,人們就會把它放到大缸裏凍上,凍上的黏豆包硬邦邦、黃燦燦的,再次熱吃的時候口感更佳。
      如此好吃的美味製作起來其實並不難,但是用料卻非常的講究,首先是麵的選用。黏豆包是由黃米麵做成的,而黃米麵是由糜子磨成,所以一定要選用上好的糜子,這樣豆包口感才會香糯爽滑。
      若一個黏豆包如果只有好的麵,而沒有好的餡,那也算不上是上乘的豆包。包豆包最好的餡屬豇豆餡,它色澤暗紅,香甜可口,軟綿攏團,大鍋蒸熟,一攥一個小團。再次是黏豆包的底墊。正如好馬配好鞍一樣,農家經常用玉米葉做墊,玉米葉墊干爽不粘豆包,一拎一拉豆包干干靜靜落在了碗裏,除了整潔之外,還有股淡淡的清香存在。
      一般來說,做好的黏豆包可以蘸白糖吃,也可以煎來吃,小孩子則喜歡專門吃凍的黏豆包,咬一口冰涼透心,別有一番滋味。

 



圖為包好的黏豆包,雪白雪白的,但蒸熟後就會變得金黃金黃的,非常的誘人。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