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大殿,吊燈上方是八角亭天窗,吊燈兩側的“恐雀木”橫樑保證了殿內肅靜、清幽。
花市清真寺位於北京崇文門外西花市大街南側,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相傳為明代開國元勳常遇春所建,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是北京著名的清真古寺。明、清兩代曾多次修繕,寺內現存為清代建築,主要有禮拜大殿、碑亭、水房、講堂、望月樓、宣禮樓等,建築風格兼具回教與中國傳統古典建築的特色。隨周邊的危舊房改造工程的進行,以及上世紀中期以後建築的相繼拆出,作為區級文保單位的清真寺正成為花市一帶屈指可數的文物古跡。
在高樓林立的花市大街,花市清真寺的建築雖然低矮,卻格外引人注意。鮮明的回教建築風格,再加上悠久的歷史背景,讓一些遊客免不了要在門口張望一番。遊興高的,還會在征得清真寺管理者的同意後,進去仔細遊覽。另外還有像楊大媽這樣的附近居民,被清真寺臨街店舖中的清真美食吸引而來。隨舊城改造,花市一帶的回民餐館並不多見,清真寺臨街的牛羊肉鋪、清真小吃、茶行,延續了人們對清真美食的鐘愛。
花市清真寺門朝北開
麥加作為回教的朝覲聖地在中國西邊,清真寺的大門通常開在院落東邊。信教者進門即西向,便表達朝聖之意。不過,花市清真寺的大門設在院落北邊,聽清真寺阿訇馬寶剛說,這與花市清真寺創建的歷史有關。
花市清真寺始建於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和太廟同期。“若論佔地時間則更早,相傳這裏是明代開國功臣、回族將領常遇春的宅院”。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常遇春、胡大海等將領作為駐軍留守。因為常遇春,北京也因此有了“常家營”這樣的地名,他家的宅院佔地很大,南北為西花市與手帕胡同間的距離,東西為“一箭之地”。明永樂年間,常遇春把自己宅院捐出一部分用來修建花市清真寺。馬寶剛說,“因為清真寺緊鄰常家所剩的宅院,要想既不影響他家生活,又保證出入方便,清真寺的大門就選在了北邊臨街的地方。”
至於為何此時捐建該寺,馬寶剛的解釋是,明代皇家中回民很多,隨遷都北京計劃的實施,花市周邊的回民數量驟增,成為北京主要的回民聚居區之一。“據學者研究,不僅明代開國大臣多回民,就連朱元璋本人十之八九也是回民出身”。朱元璋小時成長於寺裏,後來娶的大腳馬皇后,用回族的傳統習俗更易解釋。此外,他寫的《至聖百字贊》,對回教表現出大加讚賞的態度。
御碑亭外的御碑原件
“花市清真寺與一般清真寺的不同之處,除了大門的朝向,還有院中的御碑亭”,崇文區回教協會副會長劉長華介紹道。花市清真寺的庭院為中國宮廷式四合院建築,御碑亭是庭院的中心建築。亭門直對大殿,亭頂為重簷綠琉璃瓦,四周裝以窗牖。碑亭最核心的是裏面的一塊“上諭碑”,由當時的一些回教徒根據雍正1729年頒布的一道聖諭刻製而成。
劉長華說,“雍正降這道諭旨並不是無來由,當時有臣子向雍正皇帝奏請,回族的?珖一言一服?玼民族特色鮮明,與大清存在不小差異,希望皇上下旨嚴加約束”。雍正確實下了諭旨,但強調的是朝廷對回民的“一視同仁”——回教徒同屬於大清“赤子”,政策上“原不容異視也”。同時也指出需加以引導的地方:回族飲食中吃牛羊肉多,這對於當時以牛為重要生產工具的時代,勢必會影響生產力,因此希望能控制殺牛的數量。
原碑現在立於寺內西南角,雖然在室外經過幾十年的風化,碑文已模糊不清,因其文物價值,用玻璃罩做了特殊保護。諭碑移出亭外是1930年代的事兒,當時是為了能騰出亭內空間供回教徒學員入住。讓現在清真寺裏人員不得其解的是,因為原碑體積龐大,當初是先立碑再建的亭,若想移出亭外除非拆掉亭子,不知那時是如何做到的。為了重現碑文,2006年將原碑按比例縮小後依拓片刻文製碑,複立於亭中。御碑亭現在還是一個小型的“博物館”,寺裏保存的歷代手抄本《古蘭經》,老照片,宣德時期的陶製香爐,以及康熙皇帝題寫、現在僅存邊框的匾額,都在亭內匯聚。
橫樑散異香驅逐鳥雀
花市清真裏的兩柁“恐雀木”是很出名的。它們實際是禮拜殿內兩個方形橫樑,直徑達60公分。相傳它們可以發出一種幽香,阻止一切飛蟲鳥類進入。馬寶剛證實了這種說法,“前些年大殿搞維修工程,夏天門窗全開,有時能見到貓和黃鼠狼亂跑,但從沒有麻雀往裏飛過。”雖然這種“恐雀木”距殿外屋檐還有很遠的距離,從來沒有見過燕子來簷下築巢。“有專家分析,這種能散發特殊氣味的恐雀木應該屬楠木的一種。”
如果仔細看還會發現,每根恐雀木上還束幾道鐵箍,據說是為了避開皇宮征用故意加上去的。皇宮建築也常苦於鳥雀做窩或誤入,乾隆皇帝聽說了花市清真寺中恐雀木的奇效,於是趁寺廟重修時機想佔為宮內使用。寺裏人得知後找工匠做了鐵箍。乾隆得知恐雀木已為殘品,只好打消先前念頭。
大殿內橫樑上仍然保存有早期的彩繪。乍一看有中國傳統的“二龍戲珠”圖案,細究就覺得與真正的龍的形象還是有區別。劉長華對此解釋,回教只信仰真主,因此按教規寺裏不能出現任何動物和人的形象。“從瓦當來說,雖然會延續有造型的古建風格,但會採用雲頭的造型,不用獸頭形象。”但在碑亭等屋頂上,還是發現了獸頭的瓦當,劉長華的解釋說,畢竟清真寺需要的雲頭是小批量的,現在基本沒人再去燒製,採用獸頭瓦當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望月樓望月可知回教曆法
寺內西南角的望月樓,用於每逢齋月時望月之用。因為回教的曆法按陰曆算,看的就是月亮的圓缺。“回教曆每年9月是齋月,8月底便要望月,新月出現了便進入齋月。為了便於看月,清真寺的望月樓就要建得高一點”,馬寶剛介紹道。花市清真寺為了講求中國傳統建築的對稱性,2006年恢復修建望月樓時,也在東南角建了另一個八角小樓——宣禮樓。
宣禮樓是阿訇用來外宣禮的地方,為的是能夠召呼回教徒民眾:禮拜時間就要到了,大家快來清真寺禮拜。“不過,宣禮樓在中國的景觀作用大於實際功能。以花市一帶來說,除了回教徒,還居住眾多的非回教徒,要是真正高嗓門宣禮,就會干擾其他居民正常生活”。
馬寶剛阿訇指禮拜殿前的五個錶盤說,它們實際已經起到“外宣禮”類似的作用,只要是重視的教民,定會記住每天五次不同的禮拜時刻。錶盤根據太陽、月亮在不同季節的運行時間,一般每周會及時調整一次。”
北京清真寺融入本土文化
回教教究竟何時傳入北京,目前尚無確切的文字記載。一部分學者認為回教在宋遼時期始傳入北京地區,並且修建了清真寺。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回教在北京地區的發展時期應該是元朝。
遺憾的是,元大都被明軍攻克後,明永樂皇帝大舉營建北京城,致使元代修建的清真寺所剩無幾。由於明朝政府對“保國有功的回回”始終以“敬禮勳臣”相待,而北京的回教尤得近水樓台之便,不但重修了許多清真寺,而且有的清真寺還是皇帝敕建的。因此,北京所能見到的許多古老的清真寺,大多建於明代。
北京清真寺多為外中內阿合璧式建築。整體建築大多布局對稱嚴謹,有明顯中軸線,琉璃瓦覆蓋、巍峨富麗,具有中國皇家建築的氣派。從建築形制看:庭院數進、寬敞明亮,大門、禮拜大殿、主要配殿、碑亭都是大木起脊、斗拱飛簷的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有的清真寺大門外還建有中國式的影壁。
男水房的匾額上書“滌慮”二字。
上世紀初的花市清真寺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