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樂觀消退的“新正常”時代
( 2011-01-14 )



      美國國民性格中的樂觀成分根深蒂固,挺過了1930年代大蕭條和此後一系列衰退時期的考驗。但是,在當前這個被某些經濟學家稱為“新正常”(new normal)的時代,美國人的樂觀主義正在消退。
      一些有關美國人對個人和國家未來看法的民調顯示了這一趨勢。廣受尊敬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70多年前大蕭條時期的美國人對短期內經濟復蘇前景的看法,要比今年10月調查的受訪者更樂觀。
      今年這次調查的參與者中,只有35%的人表示,預期一年後的經濟狀況好於現在。在1936和1937年的類似調查中,大約半數人預期整體經濟環境會在半年內改善。
      據路透社報道,“新正常”一詞是全球最大的投資基金之一PIMCO發明的,它的涵義包括美國未來將出現生活水準下降、經濟增長緩慢和失業率高企。目前的失業率為9.8%,高於10月的9.6%。如果加上那些放棄找工作和被迫只能從事兼職工作的人,這個數字會攀升至17%。如此說來,美國人樂觀情緒下降就毫不奇怪了。
      而且還不止於此。多項調查、研究和報告顯示,越來越多——有些調查聲稱,有半數以上——的美國人不再認為這個國家是一片機會無限的土地。曾幾何時,在這片土地取得成功的唯一條件,就是努力工作、意志堅定。
      《華爾街日報》去年一篇評論文章的標題赫然宣稱“美國樂觀主義的終結”。實際上這尚未發生,但美國人日益認為,在這個國家,富的只是變得越富,而窮的變得越窮。他們這樣想並不是沒有理由的。美國的貧富差距之大名列所有發達國家榜首。
      以往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貧富差距並不是什麼特別值得擔心的狀況。但2007年12月開始的經濟衰退讓不公平現象成為一個公共辯論話題,有些情況下還變得聳人聽聞。11月時,《紐約時報》專欄名家Nicholas Kristof把美國比作拉美的“香蕉共和國”。他表示,要想看那些“最富1%人口拿走國民收入兩成以上”的國家什麼樣,你已經不需要出國。
      兩周後,他又寫了一篇專欄,聲稱自己的上述比較引來一些讀者抗議,這些讀者認為上述觀點嘩眾取寵、很不公平。拉美讀者則認為此種言論充滿傷害性、令人反感。他在重新審視之後得出結論:“我可能冤枉香蕉共和國了。”因為和美國不同,拉美國家民眾的財富水準在近幾十年來已經變得比以前平等。
      沒有理由相信,美國人的收入不平等現象會很快好轉。要知道,下屆國會將由共和黨人主導,而許多共和黨人堅定信奉“涓滴經濟學”。
      該理論指的是,給富人和超級富人減稅或提供其他金融優惠,會導致更多的企業利潤,從而讓企業把增加的利潤再用於投資,接創造新的就業崗位。金錢從頂端涓涓滴下——理論中是這樣。
      正是這一理論促使共和黨人堅持要延長由前總統小布殊引入的減稅政策,包括對美國最富裕人口的減稅。
      12月17日,在共和黨領袖與奧巴馬總統達成妥協之後,國會投票贊成延長該政策兩年。不過在民主黨內部,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奧巴馬一次恥辱的投降。
      雖然目前是上世紀大蕭條以來美國貧富差距最大的時期,民眾對這一問題也投入了相當多的關注,但美國人之所以正在喪失一往無前的樂觀本性,也許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對千百萬美國人來說,成功攀登經濟階梯更像是一個神話,而非現實。
      在那些出身於社會最低端20%的人中,一半人從未離開這一群體。
      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Ron Haskins和Isabel Sawhill的一項研究稱:“美國經濟傾向於幫助那些位居高端者留在高端,同時讓那些位處低端者難以上升。”
      不幸的是,這正好是美國的真實現實,儘管“從窮光蛋到有錢人”的故事支撐了美國夢,也激勵了無數移民的想像力。奧巴馬本人也許就是這一美國夢的典範,他童年時一度依靠母親的食品券過日,成年後卻登上權力的頂峰,成為第一位美國黑人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