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緬懷國際和平主義戰士—夏理遜醫生
( 2011-01-07 )



鄧小平的題詞。

      今年是加中兩國正式建交四十周年的日子,四十年來,加中兩國很多領域的合作都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特別是在今年,加中兩國關係全面回暖並面臨重要的發展機遇,加中友誼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在新的一年開始之際,在回顧和展望加中兩國關係時,我們想到加拿大外交部長康農(Lawrence Cannon)2010年在慶祝加中建交40周年發表聲明中所指出的那樣:加中關係可追溯到19世紀,加拿大傳教士與中國合作創建學校和醫療診所之時。這使很多40歲以上的華人華僑自然想起中國人民最偉大的朋友——白求恩醫生。白求恩雖然是一個加拿大人,但是對於中國人民來說,他是一位對中國的抗日戰爭做出過傑出貢獻的國際友人。
      我們很多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基本上都是通過毛澤東的《紀念白求恩》或同名電影而瞭解這位國際友人的偉大事蹟的。我們對他當時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投身於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並以精湛的醫療技術和無私的獻身精神,全力支持了中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最終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而感動。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中國人民將永遠不會忘記加拿大人民在戰爭年代對中國做出的貢獻。
      但在歷史上,加中兩國友誼長河中做出重大貢獻的,白求恩並非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加拿大人。大家都知道白求恩的名字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但有些遺憾的是,無論是加拿大人還是中國人,卻很少有人知道另外一位,對加中友誼做出巨大貢獻的加拿大的兒子、中國人民的朋友——夏理遜醫生的名字,很少有人聽說過夏理遜醫生曾經在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不惜犧牲自己生命而幫助中國人民的偉大事蹟。
      為此,筆者認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向更多的人介紹和宣傳夏理遜醫生及事蹟。因為作為加拿大人,我們都以夏理遜醫生為榮並感到驕傲;作為中國人,我們都應該向這另一位白求恩醫生式的加拿大偉大的國際和平主義戰士學習。

      白求恩的同鄉兼好友
      蒂爾森·來孚·夏理遜(Tillson Lever Harrison,另譯哈勵遜 )(1881年- 1947年),加拿大國際著名的外科醫生和偉大的國際和平主義戰士。他既是白求恩式的醫生,又是白求恩的同鄉和同學、好朋友,同時也是中國人民永遠不應該忘記的偉大的國際和平主義戰士。夏理遜於1881年1月5日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蒂爾生堡鎮(Tillsonburg, ON )。其祖父帕爾希爾約翰·盧克·夏理遜是安大略省的銀行家,其外祖父哈裏德·阿德爾·蒂爾生是安大略省鐵爾生堡鎮的創始人之子。夏理遜醫生在家排行老大,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

      杰出的外科醫生
      1907年夏理遜畢業于多倫多大學並獲醫學士學位。1913年至1914年,夏理遜參加了墨西哥的彭可莊園的起義。1915年,夏理遜首次來華投奔中國國民革命軍,支持孫中山先生的工作。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以後,1938年9月夏理遜第二次來到中國。他在上海以志願軍的身份參加了中國紅十字會,並以中國紅十字會人員的身份到達新四軍的遊擊區,為新四軍看病,救護傷患,同時幫助新四軍培訓醫務人員,開展醫療救濟工作一直至1939年5月,然後返回上海行醫。
      1941年至1946年,為避開日軍監視,夏理遜到香港參加英國海軍並在英國東南亞戰區的海軍部商船隊任軍醫官。 1946年解放戰爭初期,夏理遜又回到中國並在上海參加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的醫務工作,任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衛生署軍醫及駐華辦事處醫務官。同年4月被派赴北平,以籌備援助解放軍的醫藥物資,並視察邯鄲國際和平醫院。8月31日攜 280箱醫藥物資從北平出發前往邯鄲國際和平醫院。

      曾任聯合國軍醫
      行前,正在北平軍調處執行部工作的葉劍英、黃華以及馬海德博士等為夏理遜醫生送行。9月9日抵達,受到了當時晉冀魯豫軍區首長鄧小平、薄一波、楊秀峰的親切接見。首長們高度讚揚他在劉鄧大軍南下前夕,送來了寶貴援助。夏理遜此行在視察邯鄲國際和平醫院後對解放區缺醫少藥的嚴重情況感到非常焦慮,他主動提出還要再送更多的醫藥物資到醫院來,然後自己也留下來不走了。鄧小平、薄一波都表示贊同。夏理遜隨即返回上海,並分別將此情況向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等國際組織進行了彙報。
      1946年12月4日,夏理遜受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中國福利基金會、解放區救濟總會、加拿大紅十字會和美國紅十字會等機構的委託,將40噸醫藥器械和 20噸紡織品共三個車皮的醫療物資,由上海出發,經鐵路運往邯鄲國際和平醫院。沿途多次受到國民黨當局的多方阻撓和刁難。他們的車皮被拋放在北方寒冬臘月的野外,還被停止供應飲水、暖氣和食品。如此饑寒交加,使夏理遜醫生身染重病。

      饑寒交迫 不改斗志
      儘管如此,他仍帶病同國民黨當局進行交涉,全部物資也被拖延到19日才到達開封。此後為防止再發生意外,他決定改用 13部汽車運輸,以後又因連連受阻而改為牛車,沿田間小路繞道前進。一路上受盡疾病、疲勞和風雪折磨。在同伴攙扶下,夏理遜一行終於將一批物資安全運到邯鄲,及時裝備了邯鄲國際和平醫院(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七分院)。
      為爭取時間為解放區的軍民再做出貢獻,夏理遜不顧大家勸阻帶病回返開封,繼續護送裝有大批物資的卡車隊伍來邯鄲。在飽受饑寒交迫的折磨下,這位年邁花甲的醫生終於積勞成疾,體力逐漸衰弱下去。

      堅守崗位 以身殉職
      1947年1月10日,當夏理遜再次繞道山東省陽谷縣張秋鎮去送藥品時,病情急轉惡化,不幸於1月10日以身殉職,逝世于張秋鎮天主教堂。終年59歲。
      在1月9日夏理遜醫生逝世前的最後一個晚上,他還用微弱的聲音反復發出囈語:“快點呀!病人正等藥品救命,醫生的眼都望穿了!我答應了的事,一定要兌現……”。夏理遜醫生逝世後,山東省張秋鎮西門村農會懷十分悲痛的心情按當地風俗將他運送回河南開封並安葬於此。

      長眠于河南開封
      1947年2月7日,中國解放區救濟總會、中國福利基金會、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等機構在上海新亞飯店聯合隆重舉行了夏理遜醫生逝世紀念會,中國福利基金會主席宋慶齡出席。解放區救濟總會駐滬辦事處代表林仲在紀念會上宣佈:為了永遠紀念哈勵遜大夫,將晉冀魯豫軍區的邯鄲國際和平醫院易名為哈勵遜(夏理遜)國際和平醫院並將北方醫學院命名為哈勵遜(夏理遜)醫學院。
      之後,哈勵遜國際和平醫院幾經輾轉遷址。1962年在河北省衡水專區複置時,醫院由河北省石家莊市遷往衡水並擴建成為衡水地區醫院。但為了紀念和發揚哈勵遜的國際主義精神,衡水地區醫院於1987年9月5日再次複名為哈勵遜國際和平醫院。同時于1987年,夏理遜醫生的遺體在原河南省開封市禹王台區醫院前街小學(現已更名為夏理遜小學)院內被發現,隨即被移往開封市烈士陵園。
      1987年,為紀念加拿大偉大的國際和平主義戰士夏理遜醫生,經中國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將該校正式命名為“夏理遜小學”。1988年1月,夏理遜醫生紀念碑在上海市落成,鄧小平為此專門題寫了碑文(見圖),薄一波及黃華等領導人也為題詞或撰寫文章紀念夏理遜醫生。

      締結中加友好城市的紐帶
      1998年10月27日,中國河北省衡水市與夏理遜醫生的故鄉——加拿大安大略省蒂爾森堡市正式結為友好城市關係。夏理遜醫生既是一名著名的外科醫生,也是一位偉大的國際和平戰士和中國人民永遠的朋友。夏理遜醫生同加拿大的白求恩醫生、印度的柯棣華醫生一樣,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並無私地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他們被稱為“三個志願軍”。
     “忘記過去就意味背叛”,為此在今天紀念加中建交四十周年、在回顧和展望加中兩國友誼之際,我們非常懷念您——尊敬的夏理遜醫生。我們相信:夏理遜醫生將永遠受到中國人民和加拿大人民的尊敬和愛戴,夏理遜醫生的英雄事蹟和光輝形象將永遠留在中加人民的心中。



年輕時的夏理遜醫生。

攝于1946年的珍貴老照片,后排左三為夏理遜,后排右四為葉劍英,前排右一為黃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