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淞滬會戰策劃經過
( 2011-01-02 )



      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國軍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又稱作“八.一三淞滬戰役”。
      盧溝橋事變後,日軍發動緊急集結令,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緊急動員18萬機械化部隊投入華北戰場。在敵強我弱的陣勢下,任憑國軍如何不怕死、不要命也無法抵禦日軍的節節推進。怎樣扭轉這樣的困境呢?
      曾經在日本學習軍事,對日軍非常熟悉的蔣百里將軍,早在盧溝橋事變之前就預料到今後的戰局,經與蔣介石商量後,他秘密召集了一些非常可靠並具有高度軍事素養的人,經過多次極其秘密的討論,終於拿出了一套非常高明的應戰方案,有了這套應戰方案,一旦實施,只要日軍上了當,就能嚴重降低日軍的作戰效能,使日軍遭到重大損失,並且失去戰略主動權,這樣國軍就能夠創造出奇跡,變不可能為可能,在與日本發生的全面戰爭中長期與之周旋下去。這個作戰計劃就是看似平常的《淞滬會戰方案》。
      《方案》認為,日軍如果進攻中國,從北方的華北平原一路南下,同時依託滿洲基地、利用華北地區良好的路況進行補給支持,日軍將佔盡機動、火力、補給、航空的優勢,日軍的重炮兵部隊與坦克部隊,能夠緊隨部隊推進,成千上萬噸的彈藥,能迅速運往華北各地,上千架飛機轉眼間就能部署過來。
      所以國軍必須開闢第二戰場,分散日軍在華北的兵力,並且使日軍在華北方向的兵力,無法與第二戰場形成合力,此外第二戰場上的國軍一定要擁有不能低於日軍的補給能力、航空力量、機動能力,要能形成局部兵力、補給以及航空力量的優勢,否則日軍的殺傷力就降不下來。夠資格的第二戰場,當時只有一個,那就是上海。
      《方案》之所以看中了上海,是因為那裏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羅列如下:
      首先,日軍在上海有不小的利益存在,並有一個日租界,在上海發動戰役,日軍必然應戰。
      其二,在上海作戰,日軍必然抽調主力前來應戰,那麼在華北等地的日軍就不再具備威脅力了,將無法以南下的方式席捲中國。
      其三,華北戰場與上海戰場距離遙遠,兩股日軍難以相互支持,兩股日軍將各自為戰,這樣日軍的兵力就高度分散了,威脅力大減。
      其四,在上海作戰,日軍的機動優勢將不復存在。上海戰場處於江南水網地帶,不便於機械化的日軍機動,日軍難以發揮重炮兵、裝甲兵的優勢,國軍主力在日軍大批主力抵達後,有把握安全撤離戰場。
      其五,在上海作戰,日軍將難以掌握制空權。上海附近只有國軍控制的機場而沒有日軍的航空基地,這樣日軍地面部隊就會遭到嚴重殺傷。
      其六,日軍一旦擴大攻勢佔領上海,就不可能無條件的撤出,而日軍要想保住這個勝利果實,就只能被迫在江南的水網地區作戰,這將使日軍深陷此地,進退兩難。
      《淞滬會戰方案》的精華是:在上海作戰,將迫使以後的戰役沿長江展開,日軍主力在中國江南地區的部署,將被拉成一字長蛇陣,日後既不容易撤出也難以發動起具威脅性的攻勢,因為蛇頭方向是長江三峽天險,日軍很難突破,而蛇身細長一條,根本聚集不起力量,相反各處兵力薄弱,容易被國軍集中力量切斷,因此日軍以後縱然大量增兵,也難以發動起大規模攻勢;即使發動的大攻勢得手,也難以對新佔領地區實施長期佔領,因為日軍必須保證長江一線的絕對安全,容不得日軍再從蛇身分兵出去搞佔領。
      這就是滬會戰導致的結果。
      文:吳賢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