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讀書的況味
( 2011-01-02 )



      一個人一生能讀多少書,回答起來有些牽強,就算是如杜甫所說的一個人到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時,我相信也拿不出個令人信服的資料來,就算是能做到“讀書破萬卷”,也不見得就能做到“下筆如有神”。所以,在我看來,一個人一生讀多少書並不重要,下筆是否會有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讀書要品讀出書的味道來,更準確說要讀出點人生況味來最好。
      很多著名的書畫鑒賞大師,他們並非都是些書畫大師,但卻成了書畫界鑒賞高手。同樣,我們讀書不一定非要苛求達到“下筆如有神”的程度,但起碼要知道什麼是好書,什麼書值得讀,更重要的是從讀書中得到一份安逸,獲得一份愜意的快樂心情。
      記得麥家曾說過一段話:讀書其實是件冒險的事情,因為爛書太多。看爛書如同吃了一個爛蘋果,吃出了一隻昆蟲或一口農藥,魂都嚇跑了,談何快樂。
      我讀書屬於只注重讀書時的感受抑或注重理解,不注重背誦的那種,所以,我讀書很少讓我能背誦一段出來的。但是,讀過一本書若干年之後,我卻能用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用自己的表達方式,用自己的人生感悟,來重新解讀這本書。
      人這一生經歷過小學,中學,直至大學的集中讀書過程,其他時間,大部分都是靠自覺讀書。
      很多時候,人們把上大學說成是讀大學,這可能與人們對上學的概念上的理解有關,無論是讀小學,還是讀中學,乃至讀大學,都是讀書的過程,只是難度與深度的差異,別的沒有什麼兩樣。
      把讀書當成一生的事來做不易,把讀書當成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更難。
      我曾想,那些考完大學從考場裏走出來的莘莘學子們,他們為什麼會把手中的書籍拋向天空?甚至把中學課本撕得粉碎?我一直不明白,是他們厭倦讀書?還是痛恨中學時代?還是考完之後的一種如釋重負的狂喜心態的宣洩?
      假如一個人把讀書當成一生的事情來做,假如一個學生把中學時代的讀書看成是一生中最純真,最有意思的話,我相信他們不但不會把中學書籍撕成碎片,甚至會把這些給他們的人生初期注入活力的啟蒙書籍;就跟保存珍貴文物一樣珍藏起來才是。
      我覺得,如今的孩子缺乏的就是這種讀書熱情,把讀書當成了負擔,當成了任務,當成是累贅,乃至當成了未來獲得財富的唯一手段(考大學的手段),這和西方一些國家的孩子讀書心態大相徑庭,除了缺乏必要的引導之外,我想與我國的教育體制有關。
      上面我提到,很多人總是把讀書看成是獲取財富的手段,同獲取財富無關的書籍他們都會束之高閣,對於這類讀書人我們管他們叫做實用主義讀書者。
      讀書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當成一種生活情趣,我們說這樣的讀書人屬於情趣讀書者,讀書我更看重的兩者兼得,既要讀同從事的相關專業有關的書籍,還要讀一些純粹情趣書,當你在茶余飯後,夜半鐘聲,心靜如水時,你斜靠在鬆軟的沙發上,抑或靠在席夢思床頭,借輕柔的燈光,手捧一本愛書,慢慢品來,確實令人欣喜。
      古代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的佳話,這句話的本意淺顯易見,後人又把這句話演繹出了一段佳話,令後來的讀書人躍躍欲試起來,其實這只是一種讀書人的境界,而非刻意追求有什麼紅袖添香之美差,倘若真有,我想這個書你也就讀不下去了,誰也做不到,書案旁有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女,又如何做到心靜如水夜讀書呢?所以讀書貴在品而不是讀,貴在把讀書當成一生的事情來做,而不是書直到用時方恨少。讀書自然需要對生活有所幫助,但是讀書更是一種人生品位,讀書也是一個人精神生活的需要。
      讀書不在多而在精,千萬不要在人面前以藏書多少來炫耀,藏書的多寡證明不了一個人讀書的多少。過去由於經濟上拮据,沒有更多的前來買書,讀書基本上靠從圖書館借讀,家中的書架上並沒有太多的書籍。如今我發現很多人,他們家裏藏書不少,而真正讀過的書籍卻寥寥無幾,有人說這是現代讀書人的悲哀,要我說這是經濟社會的必然,人們追求更多的是速食似的閱覽習慣,沒有閒暇來捧起一本厚厚的原著來精讀。
      讀書在品不在讀,讀書在精不在多,閒暇之余,利用有限的時間讀一本有價值的書,這比你讀十本無聊的書更重要,不好的書會誤人子弟,不美的書會把人引入歧途,正如有人把讀書理解成品茶,一本好書如同一杯上等好茶,品完之後口感清爽、余味縈繞。好茶,入口清、回味香、余味長;好書,觀則美、品則妙、回味清幽、余香四溢。

作者:泉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