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冬天進補別亂補
( 2010-12-30 )





      秋冬進補由來已久,中醫講究的“天人相應”,認為人要保持健康就必須順應自然,適應春夏秋冬四時的氣候和晝夜規律,以保持人體內外協調,否則,就會生病。
      所謂“秋收冬藏”,以"天人相應"聯繫來看,人也處於收納時節,這時是一年中最適合進補的季節,俗話“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冬補是中醫治療虛弱性疾病的重要調治方法,通過飲食和中藥配製(藥膳),以平衡陰陽、調和氣血,增強體質。藥膳通常以平補淡滲為主,並因人而異。保健養生雖不像治病那樣嚴格,但起碼也要辨清用膳人體質的偏虛、偏實、偏寒、偏熱,依據體質,辨證施養。只有適合個人體質的養生,才是科學養生。冬令進補一定要避免走入進補誤區。
   

      誤區一:不“虛”也大補
      “虛者補之”,不虛則不宜多用補藥。認為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顯然是不科學的。人參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提高人的抵抗力,年輕人本身就比較強壯,若非大病初愈,多吃反而會引起腹脹、不思飲食,甚至生瘡、上火。   
     

      誤區二:不分體質亂補
      補要對虛,“虛”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只有對證施補才能有效,否則有可能適得其反,反而“火上加油”或“冰上加霜”。此外,對素體脾虛、 胃腸積熱、積滯及肝鬱之人,進補前必先健脾、清火、消食、疏肝,然後再進補,否則,則"不受補"。對一些特殊人群,還需特別注意補的細節,如痛風病人,嘌呤代謝障礙,血清尿酸高,這類病人就不宜食富含高嘌呤的雞湯或海鮮之類。
     

      誤區三:恒補不變
      有人喜歡按自己口味或隨別人的做法調理飲食,且多年不變,日久勢必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老年人,必須全面系統調理,才能保持營養均衡,有利健康。
  

      誤區四:冬蟲草吃一補百 
      中醫認為冬蟲草只入腎、肺經,並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主要作作年老體弱,病、產後調補之品,及肺虛、腎虛、肺腎兩虛病證的輔助用藥,且必須在痰少或無痰時用。對過敏性哮喘無效,對外感發熱或其他急性咳嗽、濕熱內盛者更不宜服用。
  

      誤區五:以形補形,萬試萬靈 
      民間素有人“以形補形”的習俗,如吃腰補腰(腎)、吃胰治胰(糖尿病)、吃豬肚補胃,必須注意藥膳的配伍及吃法才能發揮食補效力。
 

      誤區六:鹿茸、紅參冬天吃最好 
      許多人以為鹿茸、紅參等大補的東西都是冬天該吃的,於是一味補陽。其實,“陽由陰生”,在用溫性藥物的同時,必須配合適量的補陰藥物如沙參、麥冬,以求“陰中求陽”,同時適當多吃白菜、銀耳、木耳、枸杞、梨、獼猴桃等補益陰液的食物及水果,並多喝水,以免上火。   
      冬季的傳統養生方法還有很多,如叩齒、幹洗澡、揉腹、艾灸等,尤其是艾灸足三裏、中脘、關元、氣海對補益元氣十分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補中還應適當控制食量及加強運動以防發胖,同時要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不可重“進”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