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扒豬臉 豬頭肉最高待遇
( 2010-12-26 )



中國北方有立秋時“貼秋膘”的習俗,即適度進補。圖為北京食客在食用扒豬臉。新華社

      以豬肉烹成的菜餚五花八門,豬頭肉即是其中之一。而扒豬臉作為豬頭肉的最高待遇,歷經十多道工序製成,肥而不膩、肉味悠長、糯香可口,尤其受老人和幼童的喜愛。

      做一個好吃的扒豬臉其實是很費功夫的,要先把豬頭在開水鍋裏漂煮一下,然後用清水把豬嘴、豬耳、那些褶皺縫隙裏的髒東西都洗得干干淨淨,然後下大力把豬頭裏的骨頭扭轉取出,用刀背把豬皮拍鬆以便更好入味,最後放到鍋裏要用各種作料微火燉上一夜。值得一提的是,入鍋之前,需先取百多克大蒜在鍋中炒香,再烹入各色作料,這樣能更好地保留豬頭肉的香味,而去掉其可能存在的異味。
      細算下來,這道菜需要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製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其吃法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捲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
      這道菜的份量驚人,一桌食客都可招待得下,而淡淡的肉香飄在空氣中,更是一種誘惑。細細端詳,扒豬臉挺有意思,鼻眼嘴耳一應俱全,透醃製後特殊的金紅色,煞是好看。拿筷子撩開皮,肥瘦分明的肉已經被燉得爛爛的,一筷下去綿軟入底,旁邊還有一堆配菜,更是令人打消了怕膩的念頭。配菜可選擇爽脆的炒豆芽,把香噴噴的豬臉肉和爽脆的豆芽菜一起夾進荷葉餅,一口咬下去,豬肉香爛鬆軟、豬皮很有嚼頭、豆芽菜脆生生,滋味美得很。肉質的細爛與東坡肉有異曲同工之妙,入口綿滑,鹹中帶甜,微帶辣味,吞一口下肚,便無法剎車,必定要風捲殘雲過後才算心滿意足,還可搭配一碗香醇鮮美的豬腦湯,回味悠長。
      葷素搭配、湯菜俱備,肉質細爛而入口即化,手藝好的食店借此可以招徠眾多食客,據說河南有家酒樓便以此為招牌菜,其味道集合了廣東玉醇香的沙茶醬、四川的大紅袍底料、李錦記的海鮮醬的口味優點,香而不膩,男女皆宜,即便是牙齒不好的老年人,也因其肉入口即化而對此青睞有加。

      紅鮮雅稱金盤汀 熟軟真堪玉箸挑

      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有這樣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甚感飢餓,於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並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漿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蒸豬頭,聽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看起來豬頭還真是一道佳餚,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雲的吉祥標誌。
      古代豬頭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北方人在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之日,家家戶戶煮豬頭,作為祭品供給龍王吃。同時,作為春節中最後一個節日,一般農戶人家自臘月二十三開始殺豬過年,至此豬肉基本吃光,只剩一個豬頭,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而這其中最精緻的做法,莫過於肥瘦恰到好處的豬頭肉。
      肥豬肉的妙處,在於夾精夾肥,一塊是五花肉,另一塊便是豬頭肉;五花肉是一層肥一層瘦,好比是一個科學家,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豬頭肉卻是大氣渾成,肥瘦一體,肥中有瘦,瘦中有肥;最肥的地方,長出一塊精肉疙瘩;最精的所在,忽然又有一線肥膘。有人說,這其中最妙的地方,便是豬鼻:“似肥不肥,似精不精;味道有精有肥,又好過純粹的肥肉或者瘦肉。”

乾隆下江南 “黃狗”揚名

      “黃狗豬頭肉”是江蘇宿遷的一款傳統名菜,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此菜因其有色澤紅潤、香味濃郁、肥而不膩、爛而不糜、味純而嫩等特點,故備受當地人的喜愛。創始人黃德從安徽滁州流落至江蘇,在此擺攤謀生,而之所以得名“黃狗豬頭肉”,傳說是與微服下江南的乾隆皇帝有關。
      相傳,清乾隆皇帝一生曾六下江南,其中有五次留宿宿遷。一次,乾隆皇帝到宿遷時,先沒有驚動當地的官員,而只是和幾個貼身侍衛喬裝打扮,到宿遷城裏明察暗訪。
      乾隆一行在城中溜達閒逛,不知不覺就到了晌午,皇上這時才感覺肚子有點餓了。
      這時他們來到宿遷的東大街,只覺得隨輕風飄來一陣陣香味,於是順香味一路趕去。只見在不遠處有一家賣豬頭肉的小酒館。在宮裏吃慣了山珍海味的乾隆皇帝,一看賣的是豬頭肉,簡直不相信豬頭肉會有這麼香。
      他將信將疑地要了一份豬頭肉,品嚐後才知此店的豬頭肉真的不錯,當時他就擊桌讚歎道:“好吃,好吃,真乃好菜!”隨之吩咐侍衛叫來店家黃德,問道:“姓什名誰?”因黃德乳名“大狗”,鄰里也都喚其為“黃狗”,他便隨口答道:“客官,小人姓黃名三,人稱黃狗。”乾隆大笑,說:“黃狗,好難聽的名字,不過你黃狗的豬頭肉倒好吃。”
      待乾隆皇帝走後,黃三才聽人說起剛才稱讚他豬頭肉好吃的客官乃是當今皇帝,於是精明的黃三喜不自禁,忙把乾隆爺吃剩的那碗肉湯留了下來,以陳兌新,並把酒館的招牌改成“黃狗豬頭肉館”,從此便聲名大振,生意興隆,世代相傳。



用豬頭做祭品祭奠祖先,可算是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傳統。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