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中共組建“南下幹部”經過
( 2010-12-23 )



      “南下幹部”是國共戰爭後期和中共建政初期﹐在政治軍事形勢發展的歷史語境下產生的一個群體。為了接管﹑鞏固中共的新政權﹐支援南方新解放區的建設﹐各省根據中共中央的決議﹐紛紛抽調大批黨政幹部隨各路解放軍南下﹐遠赴長江以南的新解放區﹐接收並管理一些剛剛被中共佔領的大中城市。這些人就叫“南下幹部”。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會議﹐中共黨史稱為“九月會議”。會議指出﹕“奪取全國政權的任務﹐要求我黨迅速地有計劃地訓練大批能夠管理軍事﹑政治﹑經濟﹑黨務﹑文化教育等項工作的幹部﹐缺乏這項準備﹐就勢必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而使黨的工作處於被動地位。” 
      於是﹐10月28日﹐中共中央根據“九月會議”確定的基本方針﹐作出了《關於準備奪取全國政權所需要的全部幹部的決議》。這個決議估計﹐新解放區及各大城市共需中央局﹑區黨委﹑地委﹑縣委﹑區委等五級及大城市的各項幹部5.3萬人左右﹐並將抽調幹部的任務作了分配﹕華北1.7萬人﹐華東1.5萬人﹐東北1.5萬人﹐西北3000人﹐中原3000人。
      為貫徹“九月會議”的決議﹐中共華東局於12月25日發出《關於執行中央準備五萬三千名幹部決議的指示》。《指示》指出﹕“我們注意到目前華中的幹部(尤其中級和高級幹部)特別缺乏﹐因此準備一萬五千幹部一事﹐完全由山東來負責。”
      山東各區黨委接到華東局的通知後﹐抽調第一期“南下幹部”2000多人﹐於1948年12月組建了首批“南下幹部”大隊。
      南下是中共當時的一項戰略決策﹐各個批次的“南下幹部”們所面臨的形勢與工作任務多有不同﹐但無論在隨軍籌糧﹑支前土改﹐還是在城市接管﹑剿匪反霸﹑發展經濟等工作中﹐“南下幹部”們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年的南下是一件難苦的事。無論在行軍過程中﹐還是在新區的工作中﹐各個批次的“南下幹部”所面臨的不僅僅是淚水與汗水的付出﹐也要經歷各種生死的考驗。他們有的在行軍途中死於意外﹐有的在工作崗位上遭到暗殺﹐更多的捐軀在剿匪征糧的第一線上。
      他們有的死在投誠後又反水的國軍手裏﹐有的死在殺人如麻﹑嗜血成性的土匪面前﹐有的被身邊的叛徒和特工謀殺。他們被刀劈﹑被火燒﹑被沉水﹑被槍殺﹑被活埋﹑被扔進天坑﹑被投入鍋中活煮﹐甚至被肢解淩遲。相當一部分死難者長期不為人知﹐至今屍骨無覓。
      當時﹐東南沿海的匪患以閩西為最﹐多達7萬人。他們張貼告示﹐公開示威﹔散布謠言﹐瓦解中共地方武裝﹔打劫運糧車隊﹐伏擊民兵武裝﹐堅決抵制中共政權。中共政權派去的縣長和幹部們常常被迫躲在碉堡裏辦公﹐晚上抱機槍睡覺。
      “南下幹部”在發展經濟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湖南來說﹐當年就有15000多名來自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和東北等各老解放區的幹部。他們把湖南當作第二故鄉﹐為三湘大地奉獻了寶貴的青春與全部的心血和智慧。50年代治理洞庭湖﹑60年代數百處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大規模鋼鐵工業建設等﹐無不來自“南下幹部”們的奉獻。
      在當年的“南下幹部”中﹐還有不少是學生。淮海戰役之後大軍南下﹐部隊需要培訓大量的幹部﹐華東大學向全社會招生﹐他們的大學只上了三四個月就畢業了。然後大學生們跟部隊南下。從山東到揚州﹐再到南京﹐部隊佔領哪裏﹐他們就被分配在哪座城市工作。
      “南下幹部”是一個特殊的歷史名詞﹐代表一個堅強的群體。他們滿懷激情﹐離開家鄉﹐在遠隔千山萬水的新區﹐工作﹑生活了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