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1943年Bengal famine:“天災”還是“人禍”
( 2010-12-23 )





      在二次大戰中領導英國打勝仗的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說過:
      "I have not become the King's First Minister in order to preside over the liquidation of the British Empire."
      邱吉爾的意思是,他不是為了主持大英帝國的清盤而當首相的。
      邱吉爾見死不救?
      邱吉爾用了“公司清盤”(liquidation)的比喻論大英帝國的解體,他在這裏稱自己為"the King's First Minister",即首相。按英國政治制度,首相(Prime Minister)是所謂"first among equals",即群臣之首。英國名義上仍是君主制,雖然君主已沒有實權,但ministers身份仍是皇上的臣子。
      最近一則書評也引用了邱吉爾這名言,作者是倫敦大學Birkbeck學院歷史學教授Chandak Sengoopta。Sengoopta語帶諷刺地說,邱吉爾有捍衛帝國的激情(passion),但卻無關顧遠方子民(distant subjects)的心。
      Sengoopta的書評,是討論最近一本引起注意的新書Churchill's Secret War。作者Madhusree Mukerjee在書中詳細分析了1943年的孟加拉大饑荒(the Bengal famine)的歷史成因,指邱吉爾領導的英國政府無情地拒絕伸出援手,造成幾百萬人死亡的悲劇。
      邱吉爾對印度人帶有強烈歧見,認為他們"bred like rabbits"(像兔子般一樣繁殖),Mukerjee在書中指,邱吉爾不僅拒絕幫助,更阻止別人這樣做。
      Sengoopta的書評說,很多人都寫過孟加拉饑荒,但大多集中分析當地因素,而Mukerjee的Churchill's Secret War,則鮮有地深入探討邱吉爾的角色,顯示饑荒和政治交織一起的複雜歷史圖像。
      Mukerjee認為,英國其實可輕易避免饑荒發生,但邱吉爾和他的戰時內閣(War Cabinet)拒絕發放糧食,儘管連續兩任印度總督以至美國總統都一再發出呼籲,但他們無動於衷,把糧食改為運到歐洲。
      1942年,在日軍佔領緬甸後,切斷了印度大米的進口。未幾,強力颶風襲擊孟加拉海岸,加上稻作傳染病,嚴重破壞收成。當時在印度的英國官員擔心日本侵略印度,沒收一切可能幫助日軍的資源,包括車船、大象和大米。雖然日軍沒有行動,但公眾已經產生恐慌,狡猾的商人囤積大米,導致市場缺乏供應。政府雖然開倉,但只限於加爾各答(Calcutta),而且主要接濟的是英國商人和他們的員工、鐵路和港口工人,以及政府工作人員。邱吉爾政府把大部分糧食儲備運到意大利、中東和錫蘭(現稱斯里蘭卡)供應盟軍,另外也有送到英國本土。到了1943年,幾十萬人死在孟加拉的村莊,大群饑民湧入加爾各答,大多死在街頭。
      與希特拉無異?
      Mukerjee說,邱吉爾和他的顧問認為,救濟印度人只會助長印度人繁殖,令情況更壞("sending more food would worsen the situation by encouraging Indians to breed more")。這種極端種族歧視的言論,令當時的印度事務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ia) Leo Amery十分光火,指邱吉爾和希特拉無異。 
      擁護邱吉爾的人一直否認他要為孟加拉大饑荒負責,指當時沒有船隊可以調動運送物資。但Mukerjee考證了這說法,認為不成立,因為到了1943年,美國已開始支持英國,並不缺乏運輸船。
      究竟1943年的孟加拉大饑荒是“天災”(natural disaster)還是“人禍”(man-made disaster),讀者可以在讀畢Mukerjee的Churchill's Secret War之後自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