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官府拿報道當舉報媒體情何以堪
( 2010-12-23 )



      北漂小伙戴海飛在北京公司樓下搭建了一個“蛋形小屋”,並於夜間“蝸居”於此,被圍觀者稱為“蛋居”。“蛋居”經媒體報道後,城管大隊表示,小屋涉嫌私搭亂建,應自行拆除。
      最新消息是,“蛋居”已搬離,建造者拒作任何解釋,同事稱其壓力過大。
不少網友看到“蛋居”報道之初,就擔心它會像以往一樣招來城管;當“蛋居”引發輿論關注後,它將很難存續。
      先有媒體報道,再有城管干預,因此許多人將矛頭指向媒體報道,認為如果沒有記者報道,“蛋居”就不會引起城管關注,“蛋居”就會“蛋”定而不會被“扯蛋”。
      網友的邏輯是,媒體報道客觀上成了舉報——這真是媒體無法承受之重。有關部門總把報道當舉報,你讓記者情何以堪?
媒體報道“蛋居”,顯然只是想借此表現高房價下民生的困頓和民眾的無助:偌大城市,他們買不起一寸立錐容身之地,政府無法實現“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底層民眾只能依靠艱難的生存智慧擠在貨櫃中,蝸在下水道中,蟻在狹窄逼仄的“蛋”中。記者報道“蛋居”,顯然是想引起輿論注意,提起政府對低收入者的關注。
可尚未提起官方同情,就先招來了城管。英勇的城管敏銳地從報道中看到了“蛋居”的違法性,看到了“蛋居”對城市形象的破壞,第一時間表態稱“涉嫌私搭亂建,應自行拆除”。城管說得對嗎?城管說的也許沒錯,他們是在按規定嚴格執法。
      可這樣的“依法”讓人悲憤:買不起房的窮人無處容身,沒人關注;媒體報道寄望官方救助,沒人關注;“蛋居”中民生的困頓,沒人關注。他們唯一關注到的是:“蛋居”違法。
      這樣的錯位在現實中何其多。媒體報道民工子弟學校辦學條件不好,引來的不是教育部門的關愛,而是“違法辦學,限期整改”的命令,讓校長和孩子們欲哭無淚;媒體報道農民工醫院的衛生醫療環境很差,喚起的不是衛生行政部門對農民工醫療的關注,而僅僅是一紙“沒有執照,非法行醫”的通知書。
      正因為當局總把報道當舉報,媒體很多時候陷入無比尷尬之中。
      怪媒體嗎?當然不能怪,媒體對這樣的新聞視而不見,才是失職。
      問題出在當局在回應民生疾苦上那種錯位的回饋機制上,他們在同情弱者和扶助貧困上缺乏悲憫之心和制度準備,因為那需要政府掏腰包。
      可在嚴管民眾、掏民眾腰包、嚴苛治民上卻有一套異常敏銳和發達的體制,城管聞風而動,警員聽風就是雨。這種制度下,他們常會與媒體和民眾有完全相反的反應。
      蛋居,民眾看到的是住不起房的困窘,官方看到的則是違法,影響城市形象,是刁民讓政府難堪。
      民主的體制下,民眾的選票壓力會迫使官員想民眾之所想,與民眾保持一種共同利益感受,與民眾在情感和利益中有共鳴。如果政府部門遠離了民眾監督,陷於對私利的追逐,自然就會雞同鴨講,對牛彈琴,驢唇不對馬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