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居住方式缺乏公民意識
( 2010-12-17 )
圖為福州市民在一個房地產公司看公寓樓盤。
在因為一直關注土地和城鎮化問題,所以我到任何一個地方,首先就會留意,其城市的格局和街道的結構。最近東京讓我再一次痛感,中國的城鎮化之路走岔了。具體一點說,中國目前的居住形態完全是畸形的,不利於公民社會的正常發育。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正在湧入高層公寓式住宅。城市人口不用說,現在由獨門獨院構成的村莊也被大規模拆毀,大量農民被地方政府強行驅趕去住樓房。在有些農村,農民被迫居住在20多層的樓房。這讓人們把公寓當成了家庭的標準住房,獨棟住宅成了奢華的代名詞,獲得了一個誤導性名字:別墅。
無數官員、專家為這種居住形態歡呼——儘管他們自己都住進了“別墅”。其理由是,中國人多地少。為了節約土地,必須集約化居住,不能像美國那樣,人人都去住house(多指為獨門獨院的住宅)。
這聽起來似乎頗有道理。然而日本人多地少的緊張局面,比中國更嚴重,但東京大多數人口卻是居住在獨棟房屋中的。當然,這些獨棟房屋很小,彼此也相當擁擠,握手樓無所不在。房屋面積的確不算大,因為面積限制,樓梯也相當地陡。當然,如果乘坐列車到郊區,情況就會有所改觀。房屋面積開始擴大,不少人家還有庭院了。
不管怎樣,這些獨棟房屋是完全屬於每家人的,它們是功能完整的house。因為人們普遍居住在獨棟房屋中,在東京,似乎也不存在中國無所不在的“社區”。每家人有自己單獨的門牌號,出了門,就是街道。
這樣的房屋也就構成了東京經濟、社會的基礎。東京當然有銀座這樣的商業中心,但東京的常態商業主要是依託於獨棟房屋進行的。大多數商業性街道都是由一個個臨街的小型店鋪構成。拉麵館狹小,但熱氣騰騰,富有生活氣息。
這些店鋪在街道上的分布顯然是從遙遠的過去延續下來的。很多人家,可能就是樓下經商、樓上居住。
其實這樣的居住和商業形態,乃是全球幾乎所有城市的基本居住、商業形態,也是此前中國城市的基本居住、商業形態。但是過去十幾年來中國的城市化,正在大規模地毀滅這樣的居住和商業形態。
這種毀滅必將造成嚴重的經濟後果。比如,家庭化的小型商業幾乎難以生存,商業與生活完全分離,趨向於冷冰冰的巨頭化、寡頭化。由此,城市內部的收入差距將會擴大。更糟的是,城市居住形態的顛覆性變化,也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人際關係、價值觀念等文明的核心要素造成巨大破壞,進而讓中國的社會秩序被鎖定於一種劣質狀態。
人居住在公寓中,與居住於獨棟住宅中,心智會存在重大差別。公寓過於擁擠的空間會讓人們對他人保持過分的警惕,因此公寓會讓人們相互之間變得冷漠。公寓會切割人們的空間感,從而消蝕人們的公共感。生活於公寓中的人們,不會意識到這世界上還存在公共事務,並且需要自己關心。一個簡單的技術性原因是,公寓中的公共事務似乎都由專業的物業服務人員承擔。
最關鍵的是,公寓居住者沒有產權意識,而產權意識通常會驅動一個人關心公共事務。總而言之,公寓居住者缺乏公民意識。
相反,獨棟房屋傾向於讓居住者具有公民意識。人們在討論現代社會結構時經常談及“市民社會”之市民,基本條件就是擁有自己的房屋。而這樣的市民就是城邦的公民。因為,他是房屋及其土地的所有者,他需要自己收拾房屋,包括自己房屋周圍。
因此,他的私人活動具有公共性。他走出自己家門面對的就是公共性街道,他不得不關心公共空間的秩序。在這些公共空間內,他可以與鄰居建立起某種公共性關係。與鄰居的閒談,就是自治和民主的初級訓練課程。
也就是說,目前中國城市的主流居住形態,無形中在製造擁堵,製造貧富分化,進而消滅公民社會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