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雖然聽起來風光,卻隱含無奈。圖為北京一學生母親和女兒一起研究出國留學的選擇。中新社
北京高考報名於12月1日進行,此前有九名在京外地家長代表及一名志願者將一萬多名在京外地家長的簽名,遞交給中國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建議北京出台臨時措施,允許外地考生在京報名,參加2011年高考,同時呼籲解決外地借讀生的高考資格問題。
據《新京報》報道,裝訂成厚厚一遝的《呼籲書》,藍色封皮,大號字體標出的公民簽名四字格外搶眼。至今,簽名人數已達12532人,其中有90%都是來京的外地家長。家長代表張先生說,這些簽名是數十位家長幾個月來在大街上征集來的。目前,這一建議已得到在京就讀的學生、在京工作的外地人等多方支持。
提議五次 仍無進展
從2010年7月開始,部分在京外地學生家長代表開始向中國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提交建議書,至今已上書五次。代表中的三位非京籍高三學生家長說,北京2011年高招報名和往年一樣,仍以北京戶籍為基本條件,不向任何外地戶籍考生開放。他們建議北京調研出台臨時措施,允許在北京讀完三年高中的非京籍學生參加高考報名,至於隨後將採用何地試卷,參加何地錄取,則可另作探討。
中國教育部2010年有望啟動“制定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辦法”的調研工作。在調研試點基礎上,待時機成熟,將試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異地參加高考。簽名的家長們表示,他們的行動不僅意在呼籲,也切實為改革高考政策提出了建議,希望能為異地高考的調研提供參考。雖然至今此事還未有實質進展,但代表小組表示,今後將持續一年、在每月月末向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遞交《呼籲書》,並持續征集簽名至兩萬個。
據瞭解,上海市對2011年非滬籍高考報名對象進行了“擴容”,兩大類考生可在滬高考,第一大類是上海中職校計劃內招收的外地應屆畢業生;第二大類是考生父母雙方長期在滬工作,父母工作單位經上海市政府批准為政策照顧範圍的,且考生是在滬就讀的應屆高中階段畢業生。有家長認為,這無疑對北京是個借鑒。
家長怨不公 為子女奔波
41歲的張建黨是安徽人,也是此次簽名呼籲行動發起人之一。他來北京十六年,不僅買了房和車,還經營自己的公司。生活雖然富足,但讓他焦慮的是在北京一所重點中學實驗班上初三的兒子,畢業後去哪裏讀書的問題。張建黨說:“我來北京十六年,安徽老家已經沒人。孩子在北京長大讀書,從沒在老家待過,安徽話都聽不懂,怎麼讓他回去?這不公平啊。”
從2005年起,為制止高考移民現象,教育部出台文件,要求高考學籍、戶籍雙認定,雖大部分省份規定本地生源不受雙認定限制,但在陝西、海南等省份對此規定執行得則頗為嚴格。這些規定致使部分想回老家參加高考的孩子,遭遇了新的門檻。
張建黨說,簽名行動從2010年6月開始,“我們幾個發起人分別在昌平、通州、海淀等地組織簽名”。他強調,這不是上訪,“我們是以公民身份,在推動教育改革中做出應有的呼籲。我們更願意和主管部門當面溝通提出建議,應該是推動取消高考戶籍限制的志願者”。
張建黨還透露:“孩子是無辜的,父母可在漫長等待中爭取享受到北京戶籍的優勢,但孩子的教育耽誤不起。作為一個打工者,我為這座城市奉獻青春、汗水,而我的孩子卻被排擠在受教育的大門外,這公平嗎?北京現在有數百萬非京籍的外來人口,我們已在這裏生活工作了十多年、幾十年,完全有資本來享受當地納稅人的權益。”
手持在京居住證期待政策能改變
外地生源回戶籍所在地參加高考的政策不是剛剛出台的,有不少人很早就做好了準備,通常的做法是讓孩子在大城市讀完小學,然後就送回老家,讓孩子盡早適應老家的學習環境,但是原籍河南的劉楠(化名)沒有這樣選擇。他的一家在拿到北京居住工作證後,就一直期待政策能有所改變,直到自己的女兒也面臨高考資格問題的時候,他才如夢初醒。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中,2003年,劉楠一家拿到了第一批北京居住工作證,就是俗稱的北京綠卡。有了綠卡孩子就可以享受和當地孩子一樣的待遇,女兒像擁有北京市戶口的孩子一樣參加了小升初考試。看女兒順利地進入了初中,劉楠認為政策一定會改善的。三年之後,女兒又以相同的身份順利地參加了中考,並且進入了北京市一所重點高中。
“當時的政策曾經提到,拿到綠卡的人三年之後條件合格就能轉為北京市戶口。”雖然三年之後劉楠的綠卡並沒有轉正,但是他仍然對政策的改善有很高的期待。“政策總會有個連貫性。”劉楠認為,總得給前面嘗試的人一條合理的出路。然而,高考報名就在眼前了,劉楠一直夢想的合理出路還沒有出現,這下他急了,“早知道這樣,還不如最初就干脆別打開這道門,我們也就踏踏實實待在老家了”。
劉楠的一個朋友跟他有相同的煩惱,見人就哭訴。他知道,現在擋在面前的關鍵問題就是戶口,所以到處求人買戶口,“哪怕傾家蕩產都願意”。“很多家長沒有辦法、現實逼他們去腐敗。”劉楠說:“實在沒辦法弄到戶口,我們就想辦法改宗教、改民族,這樣至少還能爭取加分,孩子也能少受點兒損失。”
高考無門 出國留學
擁有海南戶口的17歲的女孩王銘(化名)一直在北京上學,因為戶籍限制無法在北京參加高考,又因為不符合海南的高考標準,也無法參加海南的高考,無奈之下父母只能為其安排出國留學。
“她無法參加高考,她的戶籍在海南,不能在北京參加高考。海南也不接受她參加高考。我們和孩子都慌了,讀了高中不能參加高考,孩子怎麼辦?!”王銘的母親劉女士說,王銘從上小學開始就感受到了戶籍左右命運的力量。
據《中國經濟時報》報道,1988年,劉女士從東北到海南去工作,全家戶口也都落在了海南。1997年公司破產,劉女士全家來到了北京,“女兒上小學就是在北京上的,那時我們不是北京市戶口,從一年級開始就要交贊助費,當時要五千元。還有借讀費,一年是五百元,以後都是每年兩百元,雖然錢不多,但還是感覺到北京市戶口的份量。”
“我們準備讓孩子高二就回海南讀書,然後參加海南的高考,但是沒想到這個計劃行不通。”劉女士說。《海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報考條件規定》中寫明:必須高中三年都在海南就讀,才可以報考任何批次學校,否則被限報一本甚至二本。“孩子的成績很好,所以考一本不是問題,這個規定的兩項要求對我們都特別不利。”劉女士說。
“孩子因這件事受到很大影響,變得很憂郁。面對孩子,我感到很內疚,孩子功課很好,而我們作為家長卻不能讓她參加高考,非常難過。”劉女士開始打聽出國留學事宜,“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而且這是不幸中的萬幸了,就是我們還有能力供她出國讀書”。
來京十餘年 談原籍感陌生
焦女士十二年前從山東來到北京,現為北京一家商場的財務人員,夫妻二人均為白領,家庭收入中等。焦女士說,她和丈夫於2002年在北京買了房,但孩子的戶口一直沒辦法解決。女兒新語(化名)從小到大就長在北京,對於數百公里外的故鄉,只有陌生感。
“新語小學一年級就在北京上,初中畢業後,經多方疏通,獲得了在通州三中上高中的資格。眼看2011年就高考了,孩子的成績在年級第五名,如在京高考,上一所好大學很有希望。”但最令焦女士擔心的一天終於來了——不久前,老師通知新語回原籍報名高考。
焦女士說,北京山東兩地的考試科目不一樣,課程內容不同,如果回老家,孩子不僅要面對激烈的競爭,還要適應完全陌生的題目。焦女士的情況在簽名家長中具有普遍性,他們大多來北京十年有多,都是公司白領或自己開公司。他們當中擁有被稱為綠卡的北京市居住證者也有很多,如果不是孩子的高考問題,他們早已與北京當地居民無異。
和焦女士一樣的還有來自浙江的王先生,他來京十多年,已買了房子,孩子一直在北京上學,如今已上初三,現在不得不提前考慮高考的問題了。若回老家考試,教材不同,而且高中三年都要在老家上,讓孩子一個人回去又不放心,父母放棄工作又不現實。若在北京考試,現在看來還沒希望。王先生夫婦最後選擇在燕郊再買套房,為的就是落戶,孩子以後能在離北京近點的地方參加高考。據悉,做出像他們一樣選擇的人不在少數。
據《羊城晚報》報道,對於高考的戶籍限制,多數人認為,高考本來就應該取消戶籍限制,這才能體現教育的公平。網上有很多人表示,高考的戶籍限制應該向所有人取消,還有人搬出《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來印證統一高考的合理性。名叫藍天的發帖人說,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國家公平的基礎,人們接受教育,必須要有一個起點的公平、過程的公平、結果的公平。不過,也有人擔心,在中國沒有統一高考,統一招生的情況下,取消對外來工子女的戶籍限制,會不會將北京、上海等城市擠爆,擠佔當地的高校招生名額。
全家因高考寢食難安
“芬芬進入高二後,我們家裏就幾乎沒有了笑聲。”陳真雲是湖北人,在北京的一家電子企業從事管理工作。雖然沒有北京戶口,但是陳真雲已經在北京工作十多年了,再加上女兒也在北京上學,而且品學兼優,所以他們早把北京當成了自己的家。但現在,這家人開始為孩子高考的事寢食難安。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按照現行政策,陳真雲女兒必須回戶籍所在地參加高考。而陳真雲和女兒都不願意回去參加高考的一個最主要原因,是女兒芬芬非常適應北京的教育方式。
芬芬從小學起就一直在北京上學,除了完成學校正常的學習任務外,還對科技、創新非常感興趣。她的科技創新作品先後獲得過青少年創新比賽一等獎、二等獎,她也作為北京青少年代表參加過中國青少年大會,初中時,她還作為創新代表到美國訪問。“女兒的這些成績只能在北京實現,在這裏她如魚得水。”在陳真雲看來,北京實施的是素質教育,比較注重孩子各方面的綜合素質,而自己的老家湖北實行的是應試教育,“考分和成績排名是他們追求的唯一目標”。
在北京,陳真雲的女兒是品學兼優的孩子,回到老家後,陳真雲怕女兒證明不了自己品學兼優,“僅考試成績一項就會敗下陣來,我老家的弟弟有個比芬芬低一個年級的女兒,高二的芬芬曾經做過上高一的堂妹的試卷,不少做不出來”。
陳真雲的一位老鄉則做了相反的嘗試。這位老鄉的全家已經拿到了北京市的戶口,但是他們看到湖北的高考成績比北京高出很多,於是把孩子送回老家讀中學,然後回北京高考,結果成績很糟。“且不說哪邊的教育品質好,這種考試的方式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陳真雲說:“這就好比一個長期從事短跑訓練的運動員,臨比賽了卻要求他參加長跑。可想而知,短跑運動員的長跑成績是不理想的。”
高考這兩個字在陳真雲家裏變得越來越敏感,一家三口很少公開討論這一話題。尤其是女兒,一向在學習上勁頭十足,突然沒了勁頭兒,話也少了。“她沒有了方向感。”陳真雲說,回老家高考成了她的心病。
有城市允許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當地讀小學,但高考需返回原籍。圖為在哈爾濱市某小學報名的孩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