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少地區開出各種優待條件,吸引海外高科技人才。圖為廣州國際設計周上的廣州留學人員商會展台。
美國咨詢機構摩立特集團最新報告認為,隨中國科研環境不斷進步,未來10年華人科學家歸國潮勢將加快,並將有助中國在2020年前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領導者。有海歸科學家指出,中國的目標是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這份報告指出,自1980年代以來,大約有8萬名在西方留學的華人科學家相繼回國,在學術機構或科研企業中任職。
這份報告更預測,未來10年海歸趨勢加速,加上中國政府和私營企業大力投資,將幫助中國在2020年前成為醫藥和醫療研究發現領域的領導者。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目前中國已是全球第3大醫藥市場,僅次美國及日本,預計2011年醫藥銷售額將增加1/4,超過500億美元。雖然西方國家仍是生命科學研究的創新來源地,但摩立特集團報告作者貝德認為,中國將在很多方面成為領先者,包括在生命科學的創新上。
“科研機會美國無法比擬”
中國政府2008年實施“千人計劃”,目標是透過提供資源和資金,在未來5至10年內引進2,000名科學家。報告指計劃已向符合條件的海歸科學家提供價值1,000萬元人民幣的資源和1,000萬元人民幣的資金,政府還提供其他各種資金資助科學家和創業人士開展工作。
曾於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工作8年的細胞生物學家俞立,2008年決定受聘任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原因是中國的科研機會是美國無法比擬的。目前他的大型實驗室擁有眾多學生,政府和學校研究經費幾乎無限制,使他能加快和拓寬研究。俞立說:“在中國,任何事情都有可能。”
華紹炳於1986年獲國家獎學金,到美國馬裏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7年,華紹炳帶他學成的知識回到中國。雖家人仍在美國,自己需頻繁往返中美兩地,但華紹炳覺得自己應該在中國居住,他去年在杭州創辦一家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公司目前已聘有12人。華紹炳說,中國的目標是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他透露,很多同行也在回國,對於很多人而言,在美國的語言與文化障礙意味他們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獲得美國人那樣的成功。“回國就消除了這種障礙,而且還有政府支持,這是很吸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