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從第八、九班教育大綱說起
( 2010-11-14 )



移民的孩子在這里上學,也會受到不同文化的沖擊和影響。本報資料圖片

       有些新移民時常說辦移民是為了子女,但來到這個國度,把孩子放在學校裡就以為萬事大吉,卻並不配合加拿大這邊的文化,其實這裡的中小學都鼓勵家長多點參與和了解學校事務,甚至參與部份義工的工作。
       當然,華人由於語言隔膜,參與家長義工團的屬於少數。縱使如此,我仍然建議家長對子女的課程多點了解,以幫助子女過渡這個學習階段。在未來幾個星期,我將在此欄介紹一下卑詩省的初中制度。
       在卑詩省的教育制度之下,大部份公立學校以第七年級劃分小學和中學:學生讀完第七年級便完成了小學階段,離開小學轉往中學,繼續讀第八至第十二年級。第十至十二年級每科被賦予學分,由於屬於中學畢業的要求,學生所修讀的課程內容都要根據教育廳規定的範圍。至於第八和第九年級,則沒有計算學分。


       家長的擔心


       子女由小學轉往中學,除了需要適應新的學校環境和新的同學之外,踏入青少年時期,也受到不少生理和心理變化的衝擊。
       面對這些轉變,有些華人家長一方面看到子女每天回到家裡也沒有什麼功課,校方和老師好像對學生的要求很寬鬆;另一方面接觸到各樣議題,如校園暴力、教師工會強加課程內容、學校局削支而引至學生輔導和服務工作的不足、童黨和種族衝突等,免不了擔心起來,怕子女學業上越來越懶散,社交方面備受欺凌,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一旦離軌,必會付出沉重代價。


       價值系統的傳遞


       的確,在我們的孩子長大的亞洲地區,傳統價值管束學校的取向和運作,以及監察對老師的期望,價值系統在學校、家長、社會、和學生的互動下延伸下去,在孩子身上逐漸成形,成為了日後他們的道德規範。
      儘管大家都會投訴一代不如一代,始終這是大原則,孩子總是有依循的方向。可惜在伸張個人主義和自由人權的加拿大,當老師的不能在“眾目睽睽”下把道德觀念強加在學生身上,反而讓孩子無所適從、遊走於表面化的所謂“自由人權”理論,變得自我膨脹,想認真管教子女的家長只好跟這個大旋渦對抗。
      這個問題牽連甚廣,每個角度都需要深化的討論,我只希望為本地的課程在此作一澄清,一言以蔽之:教育廳在制定初中課程內容時,並不如一般家長印象般是那麼鬆散,起碼在“理論”上是涵蓋了青少年學生的學習需要,我唯一要挑剔的,是課程綱要對學術性的要求太廣泛,教師因此擁有很大自由度,熱誠認真的教師和學校,絕對可以在課程指引下好好培育下一代;但只是視教師為一份高薪厚職、而沒有教育抱負的教師和校長,便有很大自由度做得最少,相對地學生也學得最少。
      這套課程實行起來讓人覺得摸不邊際,學生學不到什麼,極有可能是個別教師的授課問題,又或者學校領導層在執行監管時出現了漏洞。

李珮珊
新柱中學教務主任(Century High School)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