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中國全通脹時代來臨 官諱言民哀歎
( 2010-11-14 )



不斷上漲的CPI背後,是民眾越難越承受的物價上漲。圖為顧客在青島一超市內選購蔬菜。新華社

      “糖高宗”、“煤超瘋”、“蒜你狠”等網絡熱詞得到數據印證,中國國家統計局11日公布數據顯示,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CPI)飆升至4.4%,錄25個月新高。不過,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這次價格上漲是結構主導型上漲,否認全面通脹時代。面對漲價潮,有網民戲稱,“現在是既跑不贏劉翔,也跑不贏CPI。”
      盛來運11日在國家統計局新聞發布會上指出,10月份CPI同比上漲4.4%。在新漲價因素中最主要的是食品類價格和居住類價格,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0.1%,為CPI貢獻了74%。


      “主因是貨幣發行過量”


      對於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盛來運分析認為,10月份是蔬菜、水果大量上市季節,按道理價格應該有所回落。食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除成本推動和流動性比較充足之外,還有兩個重要因素的影響超出預料:一是來自於國外農產品漲價以及大宗商品漲價對國內的影響,另外原油等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直接影響包括農產品在內的生產成本增加。第二個因素就是自然災害多發、重發,作為重要蔬菜供應地的海南10月份還在發生洪災。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要實現全年通脹只有3%的目標,必須付出更大努力。盛來運表示,這次價格上漲是結構主導型上漲,非食品類價格開始上漲值得關注,但就否認已全面進入通脹時代。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指出,這次物價上漲是流動性過剩引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貨幣發行過量。
      然而隨漲價潮已從樓市向普通商品蔓延,全國各地居民的衣、食、行都在漲價,民眾均大歎百物騰貴、生活難挨。更有大陸網民戲稱,“現在是既跑不贏劉翔,也跑不贏CPI。”


      月薪2,000淪“月光族”


      一位在北京市郵局工作的張先生訴苦稱,他月薪是2,000多元,單位提供住宿。以前每月吃、喝大約花費1,000元左右,月底還可攢下一些錢,現在卻徹底成了“月光族”。大陸通脹加劇,加上人民幣匯率上升,連帶輸入香港的各類食品加價,輸港的罐頭及雞蛋等,今年以來已累積漲價10%至20%。

      社科院指CPI遭人為低估7%

      中國國家統計局與社科院就10月最新CPI數據展開一番唇槍舌戰。社科院研究員的一份報告指出,在過去五年間,通過人為的調整,CPI大約被系統地低估了7%。對此,國家統計局城市司副司長龐曉林10日晚發表文章指社科院研究員的報告與事實不符。而一旦CPI失真,會對政策調控產生誤導。
      社科院研究員徐奇淵9日發表報告指出:“2006年以來的五年間,通過人為調整,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大約被系統地低估了7%。”而龐曉林的署名文章則稱“我們認真研究了徐先生的文章,認為結論是主觀推斷,與事實不符。”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也表示,“社科院通過何種計算方法得出了-7%的數值,值得商榷。”
      “國家統計局官員發表署名文章,直接辯駁社科院的一份研究報告,是很罕見的。”有關學者表示。新浪財經11日報道,在這篇署名文章中,龐曉林稱,目前統計部門編制和發布的價格指數有嚴謹的編制工作程序和科學的制度方法,是真實可信的。而社科院報告的作者在不能解釋自身模型推算結論的情況下,將其中不能解釋的因素歸咎於“人為調整”,是不負責任的。
      徐奇淵稱,他的計算是把官方公布的CPI指數減去這個固定權重的CPI指數,就得到了2001年至2010年的各月差值,過去五年中,按照CPI常規的編制程序,有-7.53個百分點無法用八個分項指數及其權重來解釋的,可以被視為人為調整的痕跡。他判斷,在過去五年間,CPI被人為系統性低估超過7%。
      在報告中他還詳述了主觀感受和物價統計資料矛盾的原因:居民主觀感受多是基於環比資料,而統計資料報告則是同比資料。同時,居民對物價的感受與CPI對於全部物價進行綜合後的資料有偏差。
      經濟學家馬光遠稱:“CPI構成肯定有問題,不能反映目前的真實情況,有人為的低估在裏面。”
不過,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表示,人為調整CPI是“不可能的”。他指出,統計是工作人員在各地採集資料,經過嚴密計算出來。“預計從2011年1月開始,統計局將採納新的分類權重指標進行CPI統計,將會加大房租在CPI中的權重,降低食品權重。”
      有評論稱,失真的統計資料會誤導高層的宏觀決策,統計資料不是用來粉飾太平的,若統計資料失誤,會導致差之毫釐,謬上千里的政策結果。

      加息限價令一個也不會少

      10月CPI漲幅達4.4%,這讓之前反復強調CPI很快會回落的政府部門臉面無光,這也說明此輪物價上漲既超出了政府的預期,讓政府的調控措施落了空。而接下來連續加息已成一種必然,而波及各行業的限價措施也將陸續出台。
      在過去四十天裏,中國央行兩次提高準備金率,期間還曾加息25個基點。而在最新統計數據出台後,央行副行長胡曉煉表示,央行正在密切關注中國通脹形勢,將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應對通脹。《經濟觀察報》的評論指出,未來幾個月,如果金融機構仍不能放緩放貸步伐,監管部門將出台更嚴厲更直接的信貸管制措施。
      行政性的管制措施也會繼續。過去幾個月,各個行業漲聲不斷,決策部門的忍耐限度可能會越來越低。即使是一些行業因為成本上升原因而採取的正常調價措施,也可能會被明令禁止或者私底下勸退。至於那些很容易被指認為“串謀”的漲價行為,更會被堅決打擊。
      中國特色的反通脹手段,在於決策部門相信通過價格管控可以控制住價格漲幅。因為決策部門認定通脹的原因或在於成本推動,或在於投機炒作。因此只要禁止漲價,不許漲價,或者打擊炒作,價格自然會釘死在某個水準上。歷次反通脹政策組合中,被認為最有效的不是貨幣政策,反倒是這樣的行政管制措施。從物價水準連續三月超過3%不准出台漲價措施,到明令禁止或者私下勸導相關行業企業不准漲價,都是如此。
      不過這一次情形似乎有些不同。國家發改委官員分析稱,這次通脹不同於過去因糧價或者肉價上漲主導,擺在第一位的原因是流動性過剩。

      寬鬆貨幣政策應謝幕

      經濟學博士馬光遠撰文指出,對今年的整體物價走勢,有關方面和業界一直存在嚴重誤判。在貨幣供應充足、國家大力調控房地產、自然災害頻發的情況下,對居民生活用品價格的上漲,有關部門總是以“翹尾因素”、特殊情況來解釋,導致今年應對物價的宏觀政策層級明顯偏低,未能將預防真正的通脹提升至重要戰略位置。 
      儘管各方遮遮掩掩,但中國自下半年已進入通脹時代,是不爭的事實。根據最樂觀的預計,起碼兩年內,中國的物價指數重回3.0內基本無望。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目前的CPI是被低估的。嚴重通脹,是對民眾福利和幸福感的剝奪。
而在CPI被低估的情況下,事實上是讓民眾為保持經濟高速增長買單,這樣的高速發展是不道德的。 
      根據歷年中國物價上漲的基本規律,明年上半年將成為物價集中爆發的階段,嚴重通脹將在明年下半年凸顯。
      文章指出,有鑒於此,必須提高通脹在公共政策中的戰略級別,將防通脹的政策及時轉變為防惡性通脹集中爆發的政策,並將通脹視為未來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的頭號大敵。中國應明確宣布結束已實施兩年的寬鬆貨幣政策,進入適度從緊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