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貧富差距加劇 美國夢漸失色
( 2010-11-12 )



在華盛頓,一些無家可歸者準備在路邊過夜,這裏離美國白宮僅有兩個街區。

      2007年世界處在金融危機的邊緣,當時美國收入不均現象之嚴重達1928年以來最高,而1928年正是經濟大蕭條爆發前夕。這並非巧合,經濟學家研究1920年代和最近十年的相似之處,試圖瞭解這兩個十年緣何以金融危機收場時發現,收入不平等雖非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但可能是其中一項影響因素。
      隨銀行家的薪水膨脹至危機前水準,失業率仍高居2007年時的兩倍多,美國民眾對華爾街的憤懣情緒不斷醞釀。一些政客甚至被趕下台,只因為其支持2008年實施的7,000億美元銀行救助計劃。但對類似大蕭條時期實施的新政政策的支持率,遠不能達到絕大多數。當時的新政曾幫助縮窄並限制了貧富差距,直至1970年代這種差距再度擴大。
      這一次,貧富差距在2008年縮窄,因為富人在金融危機中遭受更大衝擊,但統計局資料顯示這種狀況很快即發生轉變。事實是,2009年,美國貧富差距達到1967年開始追蹤家庭收入資料以來的最高水準。目前,美國是貧富差距最大的發達國家之一。根據中央情報局的世界概況資料,按基尼係數衡量的貧富差距考量,美國與象牙海岸、牙買加和馬來西亞等發展中國家處在同一水準。
      巴黎大學經濟學家Francois Facchini指出,不平等與膽固醇一樣,也有“好壞”之分。“好的”是催人上進,鼓勵人們努力成功,就像比爾蓋茲之類的例子;“壞的”讓人感到挫敗,覺得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成功。
      民調專業人士John Zogby認為,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落入第二種情況。他將他們稱為“沒有夢想的死人”,這些人不再相信努力工作會導致成功的“美國夢”。他說,辛勤工作但沒成功的人們對美國夢失去信心。他自1990年代起開始發現,稱工作報酬不如之前職位的人的比例在增加,“這時我開始注意美國夢話題,因為我覺得這即將破滅”。在1990年代初他調查的人群有14%稱不如原來賺得多,衰退後比例提高了一倍。
      Janet Townsend在通用汽車工作了34年,面臨被大幅降薪的可能。她被告知,由於通用汽車有意將她工作的廠房售予一私人投資者,因此她將不得不接受降薪50%。但工會反對該交易,該廠房明年將關閉。
      她表示:“我沒看到有什麼汽車業高管或華爾街的銀行家被降薪,事實上他們的薪酬似乎還在增加。這個國家是建立在民生、自由和追求幸福的原則上的。但當一家公司試圖讓我接受減薪50%時,他是在剝奪我獲得幸福的權力,而同時加強他自身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