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大串聯”浪費國家錢財
( 2010-11-05 )



      “大串聯”是“文革”時期的特定歷史現象。1966年夏天,為在全國發動“文化大革命”,為了造反,北京一些高等院校學生打破班級、年級、校系的界限,互相商議共同採取某些行動,這種方法叫“串聯”。
      1966年8月,“串聯”發展到打破地區界限,一些外地學生到北京,參觀學習北京的經驗;北京的一些學生也到外地去鼓動“文革”,讓學生們造地方各級黨委的反,揪鬥“走資派”,這種行為被稱為“大串聯”。8月18日,毛澤東在北京接見外地來京師生和紅衛兵後,全國出現了“大串聯”的高潮。
      1966年9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通知,規定來京人員在北京逗留的時間為四天,主要活動是:參觀、學習和支援北京各學校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接受中央負責同志接見。來京參觀一律免費乘坐火車,生活補助費和交通費由國家財政開支。到京後的伙食、住宿由北京市負責安排。
      此後,北京學生、外地學生們互相“串聯”,後來發展到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也進行“串聯”。
      “大串聯”使地方各級黨政機構逐漸陷入癱瘓狀態,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妨礙了正常的生產和交通運輸。
      1966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通知,決定從11月21日起到次年春暖季節,一律暫停外地學生來北京和北京學生到各地進行“大串聯”。並說毛澤東支持步行“串聯”,先進行試點,取得經驗,為來年的徒步“大串聯”作好準備。1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又發出補充通知,重申暫停乘坐交通工具進行“串聯”,學生們12月20日以前返回原地,12月21日起,不再實行乘車免費制度。
      1967年3月19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停止全國大串聯的通知》,取消原定的當年春暖後進行“大串聯”的計劃。由於“大串聯”是為了發動“文化大革命”而進行的,1967年春“文革”已經轟轟烈烈,中共便決定不再進行“大串聯”。
      紅衛兵們“懷崇高的革命理想”,搞所謂的“大串聯”,但他們沒有想到,這一活動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文革”專家曾算過一筆賬。
      外地來北京的學生路費全免。這些學生們到北京後,吃飯不花錢,在哪個學校吃飯就按哪個學校的伙食標準就餐。北京的中學是每人每天3角3分,大學是4角,每天的吃糧標準按1斤半計算。每天還發給政治宣傳費每人1元,雜費1元,以購買“串聯”中的必需品和支付零星需要。中等學校學生和家庭困難的大專院校的學生,每人每天還有2角4分的伙食補貼。
      從1966年8月開始出現全國性的“大串聯”,至1967年春,北京市共接待了1200萬“革命小將”,外地學生每天在京人數高達260萬人,一共花去了約1億元接待費,這還不包括免費乘車,那是鐵道部墊的錢。
      北京還投入了大量物資用於接待外地學生。據初步統計,有棉布300萬米,棉花190萬斤,毛毯16萬條,棉毯27.7萬條,鋪墊和搭棚用的鋪草蓆子7000多噸,此外還有大量的炊事用具和其他物資。在接待期間,還借出糧票5000萬斤,現金500多萬,棉衣1.5萬件,絨衣褲21萬件。
      由於經濟壓力太大,從1967年1月16日開始,北京市對學生“串聯”的個人伙食費和生活用品改為全部自備,宣傳活動費壓縮為5角,樂器、油印機以借用或自製解決,一律不能購買新的。紅衛兵的袖章、證件費用,一個人僅能報銷一次,等等。
      1967年2月25日,北京市財政局無法支撐,終於撤銷了原來下發的《關於學校在校際之間進行串聯活動車費報銷問題的通知》。文:錢念文